
(黃文山攝)
烈日當空,出門當然少不了做足防曬措施,但浸大研究發現,防曬產品中的有效防曬成分「紫外線吸收劑」會污染環境和水源,浸大已在抽驗的本地海產樣本發現相關吸收劑,若人類長期食用,有機會影響生殖能力,包括令胎兒發育遲緩,亦會增加患癌風險。
研究由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梁士賢(圖)領導團隊,分別在西貢、屯門、維多利亞港等30個海灘取得海水樣本,發現當中含有7種常用於防曬霜的紫外線吸收劑。當中會增加患乳癌風險的物質含量最高,分別是二苯甲酮(BP-3)、桂皮酸鹽(EHMC)和奧克立林(OC)。
團隊利用上述3種紫外線吸收劑混合並調製模擬水體,飼養豐年蝦,並用受污染的豐年蝦飼養與人類基因近七成相似的斑馬魚;產生「混合效應」,在豐年蝦積聚的化學物質殘餘物濃度,較單一種紫外線吸收劑程度高1至2倍。斑馬魚體內所含的物質殘餘物,亦較其他斑馬魚逾4.2倍。
另外,斑馬魚在食用受污染的豐年蝦47天後,魚的身體雖無顯著破壞,但魚卵的質量明顯下降,更產下數種畸形或發育異常的魚卵,如畸形體節、水腫和發育阻滯等。
團隊亦從本港7個養殖場取得的魚蝦貝類等海產體內,檢測到每克海產內含有3.1至51.3納克的紫外線吸收劑濃度,表示紫外吸收劑已在生物體內累積。梁士賢指:「雖然今次在海產生物體內檢測到的濃度不算太高,但紫外線吸收劑屬脂溶性,難以排出體外。」加上是次實驗發現多種紫外線吸收劑有「混合效應」,會導致殘餘物累積濃度上升,毒物或經食物鏈進入人體,影響胎兒發育。他建議政府應規管個人護理防曬產品中的化學成分,市民亦盡量用天然物理性礦物防曬劑,例如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或氧化鋅(Zinc Ox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