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展覽今日起展出新一批約20件中法皇家珍品。
現代人可以用相機留下美好回憶,而古人的畫功就是他們最精美的攝影技術。當中,帝后肖像更是承載了當代最高水準的繪畫技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今日(19日)起展出新一批約20件中法皇家珍品,匯集了中法宮廷的重要文物,亦顯現了其中所帶出關於中法文化交流的故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文欣指出,御容像代表了宮廷繪畫的最高水準,今次在展覽中所新增的帝后畫像包括《康熙帝戎裝像》、《雍正帝朝服像》和《孝莊文皇后朝服像》都非常珍貴。《康熙帝戎裝像》中罕見地描繪了康熙帝年輕時的面貌。另外,在所展出《胤禛耕織圖》的彩色冊頁〈碌碡〉中,還可以見到雍正帝尚是皇子時的農夫扮相。
除此之外,王文欣指出,是次所新設的展品中紡織品的部分也帶出了近年研究的一些新發現。提及中法交流,最常被提到的是法國對於中國絲綢的興趣;在展品中卻可以看到清宮也有在收藏和使用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紡織品,包括騎馬用的鞍韂及弓箭的撒袋,又名櫜鞬。因騎射為清朝最重視的一個軍事訓練項目,整個朝代都對馬術較為認真,這些以法國紡織品所作的武備用具,正正展現出中法交流的重要意義。
在是次增設的約20件展品中,亦加設了一件一級文物《印本平定西域戰圖》的冊頁〈平定回部獻俘〉,展期將持續至5月4日。王文欣表示,研究員緊扣展覽主題來進行對展品的選擇,希望讓每件展品都能有效地展出自己的故事,也是讓展覽成為契機,把學術界對於中法交流最新的了解和認識,更深入地介紹給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