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國豪稱,資料庫數據有助政府在增加海洋保護區研究時可作參考。(林俊源攝)
香港海底有新發現!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香港分會昨公布調查結果,發現22種未有香港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10種近危及瀕危品種,包括「失蹤」逾10年蘇眉再現香港海域。
BLOOM香港由2014年起進行「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逾百名義工潛入水底,成功記錄接近400個魚類品種,當中22種未有香港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如印度細喉盤魚、日本純塘鱧及帶䲁等,亦有10種近危或瀕危品種,如蘇眉、香港紅斑、排骨蝶及扯旗鱲。組織指,過往未有香港官方記錄的品種,或因習性未被發現,如帶䲁常把身體埋在洞穴,只會探頭出外,受驚便即時縮回洞穴。
組織整合過去4年調查所得數據,昨起推出網上珊瑚魚資料庫——「114°E 香港珊瑚魚資料庫」平台,組織指,「114°E」取自香港經度座標。資料庫有逾88個珊瑚魚科,約400個珊瑚魚品種的資訊及照片。市民可以透過網站認識及分辨不同種類的珊瑚魚。
BLOOM香港海洋保育項目總幹事兼計劃發起人之一的佘國豪表示,香港有40%土地劃作郊野公園時,只有不足2.5%土地劃為海洋保護區,相信資料庫數據有助政府在增加海洋保護區研究時可作參考,亦希望計劃令大眾更了解海洋動物,提升他們保育的動力。組織期望,未來開放上載功能,讓本港市民上載在香港水底拍攝的珊瑚魚照片,為建立長遠的科學資料庫出一分力。

香港紅斑(由BLOOM香港提供)

印度細喉盤魚。(由BLOOM香港提供)

帶鳚。(由BLOOM香港提供)

扯旗鱲。(由BLOOM香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