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DR醫學美容事故後,當局加強規管私營醫療機構及高風險醫療程序。(資料圖片)
鑑於近年發生多宗涉及私營醫療機構的醫療事故,政府將會加強規管私營醫療機構,建議發牌監管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等4類機構,同時建議規定高風險醫療程序只可在指定地方進行。政府會就法例細節諮詢業界,預計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
2012年DR醫學美容事故中,多名女子接受靜脈注射後出現感染甚至死亡。食物及衛生局建議訂立新法例《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取代現時的《醫院、護養院及留產院註冊條例》及《診療所條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目前的條例已過時,故有必要訂立新例,加強監管私營醫療機構。
消息指,在新制度下,將有4類私營醫療機構受規管,分別為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其中日間醫療中心與診所的區別,在於前者有提供高風險醫療程序,如抽取逾500毫升組織及體液、置入假體、深層器官幼針活組織檢查、化療、血液透析及部分麻醉程序等;而衛生服務機構類別則是為了應付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方便日後食物及衛生局長可將提供新服務的醫療機構納入此類別。
至於診所方面,政府將集中規管在法團組織管理下的診所,並建議由個別或少數醫生經營的診所(即小型執業診所)將獲得豁免。當局初步認為將豁免門檻設於3至5名註冊醫生或註冊牙醫,以合夥人或董事方式營運,但若聘請其他醫生執業便不獲豁免;當局亦容許一人可同時經營最多2至3間小型執業診所。消息人士指,早前衛生署正統計本港的醫生執業處所數據,第一階段數字顯示有逾6,000家,當中七成為少於3人執業,但因未知其經營模式「是聘用或是合夥?」,故仍需要第二階段的調查。
另外,鑑於不少醫學美容中心有醫生提供服務,消息稱,日後要清晰將兩者分開,如「醫生執業嘅處所要領牌,同時要求美容院同醫生處理嘅地方,分開兩個出入口,要俾市民知道係醫生處所,唔可以誤導市民。」
持牌人需為違規負刑責
消息人士又稱,條例將會規定持牌私營醫療機構,要有持牌人和醫務行政總監,除了私營醫院須要兩者分開外,其餘醫療機構則容許持牌人同時出任醫務行政總監,政府亦有權透過撤銷牌照或者要求暫停部分服務,懲罰違規醫療機構,而持牌人及醫務行政總監日後均需為違規行為負上刑事責任,如經營無牌或不獲豁免的私營醫療機構,最高可罰款500萬元及監禁5年。消息更稱,當局建議設立「私營醫療機構投訴委員會」處理投訴,而調查工作繼續由衛生署負責,完成調查後再交予委員會決定投訴是否成立,若過程中發現涉及醫生專業失德,會轉介醫委會或牙醫委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