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周宣佈禁止從日本福島、群馬、栃木、茨城、宮城、新潟、長野、琦玉、東京和千葉共10個縣進口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飲食業界預期政府將跟隨禁止日本十縣食品進口。他表示,香港在2011年311大地震後,已部署從東南亞、南非和加拿大等地物色貨源直接代替,並舉例內地和韓國進口的水果和雞蛋數量已增加,陸續取代日本貨。
他形容,現時業界尋求替代品的進度已經「七七八八」,「內地鰻魚、水產、富士蘋果、提子,韓國的梨、桃、蘋果、士多啤梨,有好多代替品」,只餘下難以找到替代貨源的產品。他舉例,即使三文魚現時亦轉向北歐,仍有藍鰭吞拿魚等只有日本水域生產,「只能吃其他吞拿魚,但味道會差一點」。他解釋,替代品不可能「百分百替代」,「口感、味道、特性一定有不同」。
料貨價升15%
他又相信,除了海產,農副產品亦會管理影響,令業界憂慮,預料管制初期因替化貨量少,整體貨價會增加15%,部分產品或增加20%至30%,惟隨市場適應後價格會回落。他又指,現時有部分日本餐廳已列明食材不是來自日本,「好怪,不是日本食材,仍否是日本餐廳?」他又指,未來進口食材若要檢驗,亦有機會影響新鮮食材的保鮮情況。
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表示,業界會很關注日本會否排放核廢水,相信業界早有部署一旦港府管制日本進口食品的應對措施,「這件事都有一段時間,業界也要評估,是繼續做生意還是轉產品,如果堅持,要評估市民會否食」。他指出,即使業界尋找有替代品,以日本食品作為主打的食肆和零售批發商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業界最希望日本回心轉意,不要倒核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