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天生各有氣質,主要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包括遺傳基因、生物因素、懷孕分娩過程、早期成長環境等。家長如能了解子女天生的嬰兒氣質,按其氣質加以發展及培育,對孩子成長及親子關係大有裨益。圖:鍾式明 文:袁雅婷
9大氣質向度
孩子在嬰兒時期面對外在或內在的刺激時,自然地表現出不同反應及回應模式,可稱為嬰兒氣質。協康會臨床心理學家李愷盈表示,據最早期研究嬰兒氣質的學者Alexander Thomas及Stella Chess提出的「嬰兒氣質」,可分為9大氣質向度: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敏感度、反應強度、注意分散度及堅持度。
性格特質獨一無二
因包含範圍廣泛,李愷盈挾選了幾個嬰兒氣質向度仔細解釋。例如家長可觀察到有些幼兒天生很活潑好動,愛不斷郁動或跑跳;有些則很文靜被動,喜歡靜態活動,這就是在活動量上的分別。而在敏感度及反應強度這兩個向度上,有些幼兒可能對很小事亦容易受到刺激,而且產生很大反應,喜怒哀樂都有很強烈的表現;有些孩子就算面對較大的刺激,情緒也不會有太大起伏。在趨避性方面,有些幼兒很害羞,對於陌生環境及事情感到膽怯,並抗拒接觸新事物;亦有些小朋友很容易融入新環境,認識陌生人。又例如注意分散度,有些孩子在做事或遊戲上,可以長期很專注投入,不會受其他事情影響;有些小朋友則很容易被周遭騷擾,在遊戲中轉移目標。每個孩子在各個氣質向度上都有不同表現,組合成獨一無二的性格特質。
嬰兒氣質難分好壞
李愷盈指,嬰兒氣質很難一概而論分成「好」與「壞」,如果父母認為「子女很難照顧」、「怎樣也管教不好」,並將孩子的氣質歸類成很壞的話,就會影響親子相處。例如有小朋友生活作息很有規律,無論睡覺、進食或如廁等都有固定的時間表,對於家長來說,這些幼兒的日常狀況可預測,很容易照顧。但這亦會衍生出一些問題──如某天父母生活步驟有所轉變,譬如晚了吃飯或回家,那麼有可能導致孩子不適應或情緒有異。所以,規律性高看似是「好的氣質」,孩子卻可能變得彈性較弱,過分堅持規律。
李愷盈說:「以上例子是想告訴家長,嬰兒氣質不能分高低。更重要的是應了解孩子的嬰兒氣質,並就著氣質照顧其需要及調整外在環境,令孩子的氣質與身處的環境能好好配合。」她續舉例,性格慢熱、內向、害羞的孩子,對於新事物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家長可以從兩方面作考慮。第一方面是怎樣調節環境,包括外在環境及自己的教養模式等等,配合孩子特性。例如要帶孩子到新環境探望新朋友,家長事前要想好應對方式──預告即將去哪裡,讓孩子有心理預備及調整心情,減低恐懼感。當孩子到達新環境後,家長不能過快逼他自己去適應環境,可以陪他一同遊戲,讓他慢慢融入當中。其次是教授幼兒面對及適應環境的技巧及方法,讓孩子自己更能配合環境。父母不能因應孩子而不斷調整環境,例如孩子內向害羞就不帶他到訪新地方,否則只會阻隔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小朋友可能因而變得愈來愈內向。為了改善該情況,父母要逐步提供不同機會,並鼓勵孩子接觸新的人和事,讓孩子突破自己,更能適應新環境及事物。
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李愷盈更表示,家長若讓小朋友按嬰兒氣質發展及培育子女,對他們的家庭關係、成長、情緒及學習都大有益處。當明白小朋友的特性,了解他們的困難,家長會懂得體諒及接納孩子,衝突相對減少;同時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亦會加深親子間的信任度;如父母了解孩子,便不會對他們要求過高,孩子成長的路途上會更順利,容易產生更正面的自我形象及情緒。另外,家長了解子女的特性,亦對他們學習有幫助,例如若知道小朋友的專注力容易受到影響,家長可以因應這特質,適當地調節環境,教孩子在學習前先清理桌面,減少雜物,減低被外界分心的機會,讓學習過程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