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AI化 助全民普及眼科檢查
眼睛是靈魂之窗,常見眼疾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和糖尿上眼均有致盲風險。眼科專科黎浩樺醫生指出,眼底病變愈早治療效果愈好,關鍵是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近年人工智能(AI)在醫學上的應用愈趨成熟,有助眼科檢查普及化,造福更多眼疾患者。
黎浩樺醫生表示,白內障與其他眼疾的最大分別,是只要得到適當治療,病情有機會可逆轉。隨著年紀漸大,白內障幾乎無可避免,40至60歲人士中便有五成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較少人知道的是,濕疹患者是白內障高危人士。至於青光眼、黃斑病變是屬於不可逆轉的眼底病,「三高」和吸煙人士是高危一族;而糖尿病患者患病愈久,愈大機會糖尿上眼。
高危人士應定期驗眼
「眼疾分為急性和慢性,慢性眼疾的病情發展緩慢、病徵不明顯,很多時候發現時已達嚴重階段。身為眼科醫生,在資源許可下當然希望50歲以上市民可以定期做眼科檢查,尤其是高危人士,國際指標便建議糖尿病患者要定期驗眼。」黎浩樺醫生說。
原來眼科檢查不但可及早發現眼疾,對其他系統性疾病如中風、腦退化等,也可作為預防和評估工具。「眼組學(Oculomics)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即透過眼科檢查資料如眼底相片等,預估身體健康風險,例如眼底血管彎曲到一個程度、有反光跡象,便可能增加高血壓風險。」黎浩樺醫生指眼睛有很多細微資訊,一般靠臨床觀察醫生未必能掌握 ; 而透過AI大數據分析,便可讓Oculomics發揮更大作用。
醫務衞生局於2023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希望幫助市民及早預防慢性疾病及減少相關併發症,其中糖尿病患者是重點篩查目標,已公佈會為已參加該計劃的確診者驗眼。惟傳統眼底照相儀器體積較大,亦需要由專業人士操作,很難普及應用,但香港已有研究人員自行研發一種手提式眼底照相機,配合手機應用程式,十分輕巧方便,操作訓練門檻也低;拍照後再利用AI或人手篩選出有問題人士,效率更高,有助眼科檢查普及化。

手提式眼底照相機
採集更多數據助研究發展
「其實全世界都很熱中發展醫學AI,將診斷裝置簡化、智能化,不斷研發新產品,當中內地在這方面處於前列位置,發展一日千里。」黎浩樺醫生表示,不止診斷裝置,AI在眼科手術上的應用也愈來愈成熟,甚至可以利用AI做遙距手術,惟仍需要不斷研究和臨床應用,採集更多數據以助研究發展,進而普及化。
黎浩樺醫生認為,醫療AI化是未來發展方向,只要各方資源包括人才、專業人士、研究員等配合得當,眼科檢查終有一天可以全民化,讓更多人受惠。

眼科專科黎浩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