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多年來榮膺全球最長壽地區,社會同時要面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對醫療系統和社會照顧的需求不斷增加。要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焦點須從治療轉向至疾病預防,建立良好的基層醫療服務是關鍵所在。為促進復康和基層醫療的協同效應,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2025年1月17至18日取址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舉行《協同復康與基層醫療‧邁向社區健康生活及持續發展》周年會議,邀請政府官員、海外學者及本地醫療和復康界專家探討如何在香港推動復康和基層醫療的整合,透過經驗分享促進各地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早前獲委任為香港復康會大使的2024巴黎帕奧金牌得主、香港硬地滾球傷帕運動員何宛淇小姐亦透過訪問,分享對香港通用設計及無障礙出行的看法,以及建設共融社會的期望。
《協同復康與基層醫療‧邁向社區健康生活及持續發展》周年會議
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需要復康界和醫療界互相配合。適逢香港復康會成立65周年及社區復康網絡成立30周年,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1月17至18日取址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舉行《協同復康與基層醫療‧邁向社區健康生活及持續發展》周年會議,為政府官員、海外學者及本地醫療和復康界專家提供珍貴的交流機會,透過專題討論、座談會及個案分享等,從不同角度探討如何在香港推動復康和基層醫療的整合,協助建立可持續和更健康的醫療系統,並透過經驗分享,促進不同地區的專家合作和交流。
於會議首日舉行的開幕典禮由香港復康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智軒教授致歡迎辭揭開序幕,並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先生JP及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JP致辭。隨後,司儀邀請其他主禮嘉賓,包括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先生JP、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及香港復康會行政總裁梁佩如博士一同主持啟動儀式,宣佈為期兩日的會議正式展開。此外,大會更安排社區復康網絡的使用者及家屬分享心聲,讓來賓了解服務如何幫助長期病患者及照顧者。
香港復康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智軒教授表示:「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社會需要全面而連貫的醫療、疾病預防及復康服務,不但講求公營及私營醫療服務界通力合作,亦需要周全的社區復康網絡作出協調。自1994年成立以來,香港復康會的社區復康網絡為長期病患者及照顧者提供一站式復康服務及支援,為他們提供融合不同專業範疇的服務,協助他們面對和適應長期病生活,並促進同路人自助互助,在復康路上不會孤單和無助。」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使用者盧先生表示:「我在2010年中風,為未來感到徬徨無助之時,幸好在太太介紹下參加了社區復康網絡的課程,除了鍛鍊身體機能外,更重要是讓我知道復康需要時間,透過自律及自我管理讓我知道自己才是疾病的主人。後來我更從受助者成為互助者,向其他同路人分享經驗及復康心得,自己亦可練習說話技巧,重建自信心。」
長期病患照顧者盧太太表示:「社區復康網絡鼓勵同路人自助互助,透過照顧者計劃,我與大家分享八段錦知識,亦為中風照顧者關顧熱線擔任義工,向其他患者及照顧者分享心得。另一方面,我亦透過參加香港復康會的『地區康健站』學習健康飲食及普拉提運動等知識,讓我認識到基層醫療的重要性,獲益良多。」
香港復康會地區康健站支援本港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是市民在持續醫療流程中的第一個接觸點,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22年公佈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特別提出建立以地區為本的全新醫療模式,借助公私營協作及醫社合作,為市民提供便捷、全面及連貫的基層醫療服務及協調工作。香港復康會目前透過支持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計劃,承辦中西區、東區及沙田區共三個「地區康健站」,提供以預防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及教育活動、風險評估及篩查,以及長期病患管理等,促進市民的預防性健康管理意識,為本港的基層醫療服務作出貢獻。
香港復康會行政總裁梁佩如博士表示:「我們十分樂見基層醫療越來越受到重視。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預防長期疾病更為重要。以非常普遍的糖尿病為例,及早預防既可減低患病機會,同時亦可阻止病情惡化至出現糖尿上眼、中風、心臟病等情況。另一方面,人們如欠缺運動習慣,80歲時肌肉流失量可達30%,容易跌倒及發生事故。深入社區和家庭的基層醫療可發揮教育作用,向大眾灌輸日常運動及健康管理知識,更可與社區康復網絡產生協同效應,達致資源互通,為促進市民的整體健康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長遠而言可達至減輕醫療系統壓力的成效。」
香港復康會大使何宛淇小姐:提升無障礙設施,培養共融文化
除了關注基層醫療外,香港復康會亦積極推動通用設計在香港的廣泛應用。早前,香港復康會宣佈委任2024巴黎帕奧金牌得主、香港硬地滾球傷帕運動員何宛淇小姐成為香港復康會大使,期望讓公眾進一步認識無障礙出行的重要性。
自幼需要使用輪椅出入的宛淇,對本港的無障礙發展有深切體會。她表示:「20多年前,低地台巴士仍未普及,有時要等待45分鐘才可以上車,而餐廳和商場等公共設施亦很擠迫及欠缺清晰指示,出外十分困難。幸好現在香港的無障礙設施日漸完善,基本上每輛巴士均可讓殘疾人士乘搭,港鐵站亦設有升降機或升降台,方便輪椅使用者外出。」
除了提升無障礙設施外,宛淇認為培養公眾對無障礙出行的支持和理解同樣重要。她表示:「雖然香港整體的無障礙設施有所提升,但有時亦會忽略了用家處境,限制了殘疾人士的自主性,例如升降機和樓梯機需要職員開鎖才能使用,對於殘疾人士來說非常不便。」
經常到外地訓練或比賽的宛淇,特別分享其他地方如何支持傷健共融:「我在日本乘搭地鐵時,即使沒有通知職員,他們亦會主動地準備輪椅摺板,並會通知其他車站作出相應安排,感覺十分貼心。即使是大家認為相對落後的巴西里約熱內盧,酒店外的沙灘入口亦擺放了不少沙灘輪椅,讓有需要人士自行使用。我前往著名景點救世基督像時,亦發現當地設施和路面設計讓輪椅使用者毋須他人協助下亦可自行到達,全面發揮通用設計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