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教學法之中,高廣度教學法較常被香港的幼稚園所採用,教學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鼓勵他們在探索和互動中學習不同概念。以下一文了解高廣度教學法起源、特點及與其他教學法的分別!
高廣度教學法起源
高廣度教學法(High Scope)又稱為認知導向課程。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學者David Weikart及其同事汲取瑞士心理學家Piaget的教學理論所發展而成,教學法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理論。
高廣度教學法特點|計劃-行動-回顧循環(Plan-Do-Review)
高廣度教學法的核心是計劃-行動-回顧 的循環過程。學生上課時不是先翻開老師指示的書本頁數,而是首先按照各自的興趣計劃他們的活動,進行實際操作,最後在老師的帶領下回顧他們自己及同學的經驗。高廣度教學法有助加深學生理解和反思。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親自計劃、自由執行及解決檢討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及解難能力,建立成功感及主動性,是傳統教學模式中較難建立。
高廣度教學法特點|主動學習
教學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老師則從旁觀察及協助,同時鼓勵他們通過探索、實驗和互動來學習。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支持者,而不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一切以學生意願為先。
高廣度教學法特點|環境設計
高廣度教學法強調創建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刺激幼兒發揮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老師須提供多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區域,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和探索。現時不少香港幼稚園會利用課室角落或走廊設計學習區,讓學生在自由時間時能無拘無束探索及深化概念。
高廣度教學法特點|家長參與
除了學校課程編排及老師的帶領外,教學法同樣重視家庭的參與,鼓勵家長與老師合作,共同支持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香港有幼稚園推行家長觀課,邀請家長到學校以學生身份參與課堂,讓家長更了解子女在校的一面。
高廣度教學法特點|評估與反思
教師透過觀察和評估工具來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根據不同資料調整教學策略,以調整及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及進程。香港幼稚園普遍有使用「兒童學習歷史檔案」,記錄學生表現及老師建議,父母與子女能回顧在校的改善及進步。
與瑞吉歐教學法的差異
瑞吉歐教學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和高廣度教學法(HighScope)都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但它們在理念及實施方式存在顯著差異。
教學法差異|教育理念
瑞吉歐教學法:強調學生表達能力和創造力,認為每個兒童都是有潛力的學習者,並且擁有多種表達方式(如藝術、語言、動作等)。這種方法重視社會互動和合作學習,並鼓勵孩子在探索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高廣度教學法:強調主動學習和計劃-行動-回顧的循環過程,重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反思。這種方法更注重結構化的學習環境和具體的學習目標。
教學法差異|學習環境
瑞吉歐教學法:學習環境被視為「第3位老師 」,強調環境美學和功能性,鼓勵學生在一個富有啟發性的空間中學習。課室會展示學生作品,並提供多樣化物料供學生探索。
高廣度教學法:雖然重視學習環境,但更強調環境的結構化和組織性。學習區通常會根據不同的學習活動進行劃分,並提供具體的學習材料。
教學法差異|課程設計
瑞吉歐教學法:課程通常是基於學生興趣題作課程設計導向,羅老師會根據學生探索和發現來調整課程內容。
高廣度教學法:課程設計則更為系統化,強調計劃-行動-回顧的循環,並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