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衛的資料,目前全球約有3.5億人為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每日有近3,000人死於肝炎,每年有約110萬人死於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亦有研究指在香港,有近八成肝臟頑疾個案與慢性乙型肝炎有關,逾5%與慢性丙型肝炎關,故預防肝炎有助減低患肝臟頑疾風險。
根據衛生署數字,香港分別有約54萬名乙肝及逾2.2萬名丙肝患者,除以上兩種肝炎外,還有甲、丁和戊型肝炎,其中甲和戊型肝炎會經食物和水傳染,其餘3種肝炎則主要經血液或體液傳染。
肝炎的潛伏期為2星期至6個月不等,一般於感染初期都不會有明顯徵狀,或有可能出現如發燒、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黃疸等。不過,由於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病徵相當類似,必須通過驗血才可確定肝炎病毒種類。
慎防感染 高危人士宜接種疫苗
在香港較常見的為乙肝病毒感染,由於近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病毒的嬰兒,因不能清除病毒而變成慢性帶菌者,日後有更大機會患上慢性乙型肝炎、肝臟永久受損及肝臟頑疾。需注意感染乙型肝炎後可能不會有任何徵狀,當出現徵狀時肝臟或已嚴重受損,甚至可能已出現肝硬化或轉為肝臟頑疾,故不能忽視乙肝的威脅,特別以下高風險人士更需注意宜及早進行檢測,並應接種疫苗,以預防受感染。
丙型肝炎同樣可引致肝硬化及肝臟頑疾,約七成感染丙型肝炎患者有機會發展為慢性肝炎,在香港的丙型肝炎患者主要為注射毒品人士,經常需接觸血液或接受輸血、男男性接觸者、愛滋病毒感染者、性病感染者等,都是丙型肝炎的高危人士。此外,如懷孕母親為丙型肝炎患者,亦有機會於分娩期間將病毒傳染給嬰兒。雖然丙型肝炎可服用「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且可治癒九成以上丙肝病毒感染。但患者康復後並不具備免疫力,故應停止高風險行為,以防再受感染。
正視脂肪肝 改變生活習慣減風險
脂肪肝是現今社會常見的健康問題,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曾作研究,估計香港有四分一成年人患上脂肪肝。雖然脂肪肝不會致命,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忽略其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如同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一樣,脂肪肝亦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肝臟頑疾,因此絕對值得我們重視。
脂肪肝一般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成因可以是飲酒過量,亦可以是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高糖高油飲食、缺乏運動、經常通宵、壓力大、長期服食藥物等。年輕人患上脂肪肝也許不會出現嚴重問題,但隨着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以及細胞活性下降,肝臟負荷過重就會增加病變機會,伴隨着三高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脂肪肝和體形有時並沒有絕對關係,通常中央肥胖人士都會有脂肪肝問題,但亦有不少體形瘦削的人士患有脂肪肝。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傳統檢測有肝臟超聲波掃描、抽血檢查肝酵素等,而新式檢測則可以選擇肝纖維化掃描。一旦發現自己患上脂肪肝,最好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多做運動和健康飲食,避免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