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少人多,令香港政府自回歸而來一直面對土地和房屋問題。由回歸初期董建華政府推行「八萬五政策」,但適逢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樓價大跌七成;隨後曾蔭權政府推出「孫九招」等措施,樓價逐步回升並持續走高。歷屆政府均強調高度重視房屋政策,25年過去,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認為,香港樓市存在「剛性需求」,房屋問題在於供應。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則慨嘆,若當年政府持續推行「八萬五政策」,今天的房屋問題應不會如此嚴峻。
香港樓市自回歸以來幾經波折,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憶述,1997年經濟和投資蓬勃,樓市相當暢旺,樓價達到當時有史以來高峰,「樓價咁貴,當然不利於民生。」而首任特首董建華上台後推出「八萬五計劃」,務求增加供應以壓低樓價,卻遇上「亞洲金融風暴」,雙重壓力下香港樓價大幅下跌,至2003年遇上沙士,樓價跌達七成。
施永青分析,董建華政府以為普通人買得起樓、租金下調便有利經濟;卻沒料到資產價格下跌,對整個經濟破壞之大,大量財富被蒸發,業主也變成負資產,「層樓本身值100萬,跌至得30萬,但你差銀行80萬,仲要儲50萬先賣到樓,咁樣啲人就好慘。」
招國偉:房策由極端走到另一極端
不過,「八萬五計劃」令公營房屋單位供應增加,加上「孫九招」包括停售居屋,將單位轉為出租公屋,公屋申請人輪候時間於2005年更跌至1.8年的歷史低位,惟隨後逐步回升,截至今年3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達6.1年。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現在回看,當年「八萬五政策」似乎是合理的做法。「如果當時能夠持續推動『八萬五政策』,相信今天的房屋問題應不會咁嚴峻。」
2002年底為穩樓市而推出的「孫九招」,包括取消拍賣土地、停售居屋等,在曾蔭權政府任內逐漸見效,樓價更逐漸回升。招國偉形容,香港回歸的首15年,香港房屋政策是「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極端」,至梁振英上場後,房屋單位數量透支情況已很嚴重,「無乜點去造地,填海多是用作基建,並非作房屋用途」。
難置業緣於政策失誤
施永青亦認為,現時香港房屋最大問題是供應,「政府增加不到供應,唯有去管理需求。幫唔到你買唔在講,仲要阻住你買樓,要壓力測試,個個要好有實力至買到樓。」他認為,港人生產力不差,香港也不是沒有地,港人難置業是政府政策失誤造成。他批評,過往多屆政府都不敢衝破常規,未將住屋問題放在優先位置,「政府要態度鮮明話:『我係住屋行先,其他讓路。』」他表明支持所有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因為我知道,提出嚟都唔係咁順利。提出嚟實俾人阻來阻去……千帆並舉,想阻你嘅人都無咁多力去阻啦,睇邊度去到就邊度做先。」
施永青料樓價現水平徘徊
展望未來樓市發展,施永青指,現時投資者、投機者需求都被壓抑,難以大升;但用家的「剛性需求」仍未滿足,故預期未來樓價在現水平徘徊的機會最大,「如果移民的人數多到賣唔出。一個月後賣唔出就減價啦,兩個月就再減多啲;但依家放3個禮拜就賣出,咁就唔使減。而家一千萬以下的物業,唔難賣出。」
招國偉亦指,公營房屋項目由生地轉成熟地,再建成單位,長達10年時間。故近兩屆政府雖聲稱要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但暫未見顯著成效,公屋輪候時間料續增長,至2027、2028年間才有機會紓緩。對於新一屆政府表明就房屋供應「提量、提速」,他大表支持,但要期待新政府可交出具體方案。他又提到,今期居屋之一啟欣苑有單位僅得186平方呎,新政府應讓公營單位「提質」,方可讓住戶組織家庭,或長幼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