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及學生有否想過,每天都穿著的校服,原來是存在影響健康的化學物,例如甲醛、極端的酸鹼值及偶氮染料,會對皮膚及呼吸道造成刺激,甚至增加患癌風險。所幸現今科技發達,校服生產商會更注重服料,甚至傾向可持續發展,以回收塑料、竹纖維、玉米纖維、天絲或人造絲(木纖維)等為原材料,使校服變得健康舒適之餘,亦更環保。
文:袁雅婷 攝:羅錦鴻
甲醛、極端酸鹼值及偶氮染料
CMA Testing檢定中心為一所第三方品質保證機構,專門從事檢測,驗貨和認證服務。該公司玩具及物料部技術經理尹亮恆(Harris)表示,傳統衣物布料在生產時都會使用到化學品,而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甲醛、極端的酸鹼值,以及布料所使用的偶氮染料。甲醛能增加布料的抗皺能力以及加強染色能力。殘留的甲醛會對皮膚及呼吸道造成刺激;而殘留的酸或鹼會導致極端的酸鹼值,同樣會刺激使用者皮膚而造成不適。某些布料會使用到偶氮染料,而當中一些偶氮染料經皮膚吸收,被身體內的酵素分解後,會產生強毒性的初級芳香胺。此物質已被證實是十分強的致癌物,會增加患上膀胱癌風險。
穿著新買衣物前 清洗一次
為確保校服物料安全,Harris建議家長購買校服時,可參閱供應商有否進行相關布料物料安全測試及提供報告。而CMA Testing報告會清楚列明上述提及標準。目前香港並未有針對紡織品安全標準的監管機制,但學校及家長亦可參考國際標準、成分標籤及衣物護理標籤去選購校服。Harris更提醒家長,由於甲醛可溶於水,消費者穿著新買的衣物,安全起見應先清洗一次,以減低風險。
注重可持續發展 應製作環保校服
隨著社會愈來愈多人關注環保、可持續發展,以及穿著傳統校服帶來的健康問題等,新式的「環保校服」亦應運而生。例如由ESG School HK生產的校服,會利用回收塑料、竹纖維、玉米纖維、天絲或木纖維等環保物料製作。品牌創辦人陳偉彬(Paul)說:「我們的開發信念,是要透過改變制服的製造方式並引入創新的抗菌技術,使校服產品更環保之餘,同時亦鼓勵學校領導和教育者實踐環境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文化,讓學生、家長及社區認識可持續性和公共衛生的重要,共同推動可持續社區發展。」
他續指,市面上紡織物料種類繁多,40年前「的確涼」(即「滌綸+棉」)曾大行其道。而現今則有Dry Fit、Heat Tech等高科技製衣物料等,市場競爭相當大。新一代物料,更利用回收物料甚至剩食打造時尚前衛新面貌,不僅將食物原料如蘋果渣、粟米、香蕉皮等轉化為衣物原料,更著重減碳對學校環保的貢獻,改善學校環境質素。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對可持續性發展的實質支持。惟大眾對於可持續時尚、升級再造(upcycle)衣物、環保材料,以及抗菌紡織品塗層等方面知識缺乏,造成推廣上的一定困難。「要讓大眾明白環保物料制服對環境的破壞遠遠小於傳統制服,需要不斷進行教育推廣。這個挑戰推動着ESG School HK團隊,在提供高品質、環保制服的同時,亦要讓更多人認識可持續時尚的價值。」
環保校服vs傳統校服
轉用食材及環保物料製作校服,除了對小朋友及環境減少影響外,更對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實質支持,使更多人認識可持續時尚的價值。Paul還大讚環保校服,「其實新式的環保校服會更耐用,傳統校服可能洗十至三十次就會霉,但新式校服可能洗一百次都不會霉,這就是他們的主要特性。關於功能方面,現在很多衣服都具備360度的彈性,讓用家穿得更舒適、更涼爽。」
長遠發展綠色生活
Paul強調,生產商在考慮產品安全、品質及環保多項元素時,可以物色一間如第三方檢測認證機購幫忙。除了從安全測試角度出發,亦會為消費品做產品碳足跡的計算,按照ISO 14067標準去量化環保產品,比對傳統產品於減碳方面的貢獻;又或根據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作查證,長遠發展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