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背痛恐48小時內致命 醫生揭3症狀須即求醫
突然感覺胸痛、背痛,但又不知道原因的話,不盡快求醫可能會有致命風險。有醫生指出,有一種致命的心血管疾病名為主動脈剝離。一旦出現症狀而又不處理的話,有可能會在48小時內危及生命。所以,如果出現3大症狀就要及時求醫檢查。
5大因素引發致命心血管疾病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命的心血管疾病,是指主動脈的內膜撕裂,造成血液進入內膜與中膜之間,形成真假腔,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主動脈破裂、重要器官缺血甚至死亡。
主動脈剝離常見於中老年人,特別是在50至70歲的族群中。不過,近年亦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雖然其發病率相對較低,但其危險性和診斷難度不容忽視。他解釋指,年輕人出現主動脈剝離,通常與以下幾種特定因素有關:
1. 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
- 馬凡氏症候群:研究顯示,40歲以下的主動脈剝離病例中約有50%與馬凡氏症候群相關。這類患者的主動脈壁結構較脆弱,容易因壓力而撕裂。
- 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如洛伊斯-迪茲症候群和特納氏症候群,這些疾病也會增加發生主動脈剝離的風險。
2. 高血壓:
- 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即使在年輕族群中也不例外。持續的高血壓會對主動脈壁施加過大壓力,導致內膜撕裂。
3. 先天性心臟異常:
- 例如雙葉式主動脈瓣或主動脈縮窄等結構異常,這些問題會改變血流動力學,從而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
4. 藥物濫用:
- 研究顯示,濫用安非他命等興奮劑與年輕人主動脈剝離的發生有顯著關聯,可能導致血壓急劇上升並損害血管壁。
5. 其他因素:
- 包括創傷、妊娠、感染性動脈炎等情況也可能引發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常被誤診3大症狀
重症科醫生黃軒表示,年輕人出現的主動脈剝離症狀往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診。典型症狀包括:
- 常被描述為「撕裂感」的突發且劇烈的胸痛或背痛。
- 過高或過低的異常血壓。
- 器官缺血的相關症狀,如腦中風、腸道缺血或下肢麻痺。
黃醫生指,年輕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高危因素,例如長期高血壓或動脈粥樣硬化等,所以,醫生在診斷時尤其在面對不明原因的胸痛或背痛時,需特別警覺。所幸年輕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較高,長期預後相對良好。不過,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特別是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
2大主動脈剝離類型及治療方式
主動脈剝離的類型分為A型或B型,治療方式取決於剝離其類型和嚴重程度:
- A型剝離(涉及升主動脈):通常需要緊急手術修復,以防止主動脈破裂或心包填塞。
- B型剝離(僅涉及降主動脈):若無併發症,通常採取藥物治療控制血壓;若有併發症,可能需要介入治療或手術。
4招預防主動脈剝離
黃醫生指,如果年輕人要預防主動脈剝離,關鍵就是要控制危險因子和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他建議預防措施如下:
- 控制血壓:保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特別是對於有家族史或高血壓病史的患者。
- 遺傳性疾病心血管檢查:對於有馬凡氏症候群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應定期進行心血管檢查。
- 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煙和藥物濫用,保持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
- 定期健康檢查:如心臟超音波或磁共振造影(MRI),以監測主動脈的結構和直徑變化。
醫生揭3症狀須即求醫
黃醫生提醒,如果身體出現以下情況,就應立即求醫:
- 突然出現劇烈且無法緩解的撕裂胸痛或背痛。
- 胸痛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或昏倒。
- 左右血壓異常,特別是左右手血壓差異明顯(血壓差 ≥ 20mmHg)。
黃醫生表示,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尤其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約1%。因此,及早辨識症狀並及時就醫是挽救生命的關鍵。
雖然主動脈剝離在年輕人中較為罕見,但其潛在危險性不容忽視。醫生和患者都應提高對此病症的認識,特別是對於有遺傳性疾病或高血壓的年輕人,應加強預防和早期診斷措施,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