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從事教職的黃先生3年前中風,住進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急性後期照護(PAC)病房,經醫生評估因腦中風影響吞嚥控制區,喉部肌肉無法上抬,口水吞不進去,常從嘴角流出來,食物也無法順利進入食道,容易掉進氣管造成嗆咳,因此醫療團隊為黃先生插鼻胃管,避免長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提高死亡風險。
吞嚥復健訓練 三種方式相互搭配運用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侯佳宜表示,吞嚥復健常見「深層咽肌神經刺激法(DPNS)」,使用沾有冰凍檸檬汁的棉棒,刺激前咽門弓與舌頭特定的部位,增加吞嚥反射敏銳度、活化舌頭感知及側移力;以及「舌頭把持運動(Masako maneuver)」,引導病患伸展、轉動、按壓及抬高舌頭,訓練舌根底部的收縮力量;還有指導患者將口腔與咽喉肌肉用力向後吞嚥活動,增加舌根向後移動能力的「用力吞嚥運動(effortful swallow)」,並在各階段給予不同質地的食物訓練吞嚥,加上居家口腔肌肉運動練習,各種訓練相互搭配運用。
患者黃先生從不缺席每日一次的療程,配合度很高,幾週下來從吞嚥液狀食物開始,慢慢進步到可吞嚥糊狀食物,僅花了一個月就成功移除長長的鼻胃管,回歸一般人由口進食的生活並重返職場。
急性腦中風七成有吞嚥障礙 易有失智、失能風險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主任楊立群表示,急性腦中風的併發症中,除了肌肉攣縮外,有七成病患會出現吞嚥障礙,包括感覺喉嚨有阻塞感,食物或液體無法完全吞嚥至食道中,卻跑進氣管裡引起咳嗽或窒息。臨床上通常以鼻胃管餵食,克服病患因吞嚥困難導致的營養不良,或因嗆咳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但僅能暫時性解決口腔進食問題,長期留置鼻胃管可能對鼻腔、咽喉造成損害,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吸入性肺炎等問題,也會大幅提升腦部退化機率,產生失智或失能風險。
嘉榮對於中風患者,透過急性後期的整合性照護,進行病患個別評估,並設計個別化吞嚥復健課程,期望患者透過持續治療、持續練習,活化口腔、舌頭及喉咽部肌肉,改善吞嚥功能,幫助病患脫離鼻胃管,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享受進食的樂趣,提升生活品質及尊嚴。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