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12-09 12:30:00

鼻胃管:用與不用之間的掙扎

分享:
鼻胃管

當病人因各種原因不能順利從口部進食或自行吞嚥時,醫生便會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利用鼻胃管灌食來確保足夠的營養供給。筆者明白不少家屬在決定採用鼻胃管餵食時必定經過一番掙扎,一方面希望維持家人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擔心這條外來的管子會為家人帶來額外的痛苦,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從言語治療師的角度,讓大家對鼻胃管有更深入的認識,協助大家做出能夠平衡家人生活質素的抉擇。

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顧名思義是由鼻腔連接胃部的管路,途中會經過咽部以及食道。除了用作灌入容易吸收的食品外,醫護亦能藉此管道引流出胃部的內容物,以減輕病人腹脹等不適感。家屬需要留意的是:鼻胃管與坊間所講的「插喉」並不是同樣的東西。所謂的「插候」是指在緊急狀況下,把人工氣道經由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進入氣管深處,用以幫助病人保持呼吸,與鼻胃管的緊急性和功能性大相逕庭。

雖然鼻胃管能協助病人補充營養,插入喉管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風險會造成病人的鼻咽腔與咽喉部位損害。此外,若病人在灌食期間試圖拔掉喉管,灌食的食物便有機會流到食道隔壁的氣道,造成梗塞或吸入性肺炎等風險。為避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插入喉管及灌食過程中不會掙扎或拔掉管路,過程中可能會用到約束帶和手套等進行保護性約束。國外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鼻胃管不僅無法顯著改善長者的營養狀況、存活率及生活舒適度,同時亦無法降低他們得到吸入性肺炎的機率。更可能因為增加約束、口腔清潔不周、吞嚥和咀嚼的肌肉運用減少,為他們帶來壓瘡、口腔癌、面部肌肉萎縮的可能。(Gillick, M. R. ,2000Gomes, G. F. et al, 2003)

adblk7

然而,對於中風人士、腸胃病症、癌症患者及剛完成手術的病人來說,由於暫時未能從口部進食,鼻胃管的使用還是有其必要性。對比起建立胃造口,鼻胃管的置入和移除方法較為簡單,也不需要麻醉。甫接觸到鼻胃管的時候,有些家屬可能會擔心是否要「插足一世」,病人從此不能再享用營養奶之外的美食。其實,病人經醫生評估後,如狀況已經好轉,在營養吸收充足的情況下,便可接受言語治療師的評估和訓練,朝拔除鼻胃管的目標邁進。基於用進廢退的原則,言語治療師會提供口肌和吞嚥能力的訓練,以恢復或強化病人的進食能力。故此,病人必須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能夠執行簡單指令,同時亦保持口腔衛生,避免在吞嚥過程中把細菌吞進肚子裡。此外,縱然有不少老友記因為身體需要,需長期使用鼻胃管,在言語治療師的指導下,他們亦能夠安全地接受部分口部進食,享受進食美食的樂趣。

鼻胃管的使用除了需要咨詢專業人士外,病人的意願亦相當重要。不同人對於「安全」以及「生活品質」有著不一樣的定義,亦有著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做決定之前,建議大家先多做資料搜集,並向你的醫護團隊提出你的疑慮及進行討論,才能客觀地平衡各個選擇的利弊,找出最適合自己或家人的治療方案。

作者為言語治療師Ms. Rachel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