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09-29 19:30:00

安老丨臨老擔心經濟問題 唔夠錢使 勢增老人抑鬱與焦慮

分享:
一心打算全數取回強積金作養老預算和應付醫療,如果改變政策將令一眾六旬老友記,擔心甚至恐懼因醫藥費等經濟壓力,從而谷到有情緒病。(互聯網圖片)

一心打算全數取回強積金作養老預算和應付醫療,如果改變政策將令一眾六旬老友記,擔心甚至恐懼因醫藥費等經濟壓力,從而谷到有情緒病。(互聯網圖片)

「打工仔」要到65歲才能提取強積金,但日前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卻倡議將強積金變成年金,指退休人士趨增,若不把財產演變成穩定收入,將客觀造成多人不願消費的現象,經濟就會收縮。若果落實措施,大家退休後便不能一筆過全數取回,變成像生果金般逐月發還,對於「臨老靠強積金養老」想法的長者,勢會因擔憂經濟問題而引發不同程度的老人情緒問題。

相關新聞:羅致光倡研究將MPF自動或強制轉為年金

老化過程複雜 不能忽略心理因素

年齡漸長,除了身體機能出現下降甚至退化、基礎代謝率減慢,而且器官功能、四肢肌力和神經系統也會衰退外,心理上的變化如面對至親離世、退休後缺乏目標、因身體退化致失去自主性和自尊;加上有研究指約四成長者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纏身,如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容易令長者出現情緒問題。例如上述情況,一心打算全數取回強積金作養老預算和應付醫療,如果改變政策將令一眾六旬老友記,擔心甚至恐懼因醫藥費等經濟壓力,從而谷到有情緒病。

adblk6

老人抑鬱症、焦慮症和藥物濫用

在美國,每100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5人患有老人抑鬱症。有研究指老人抑鬱症每年在美影響600萬位65歲以上長者,當中僅10%會接受治療;而杜克大學曾做過統計,指入院老人院的長者中,21%有老人抑鬱症、25%也出現輕度抑鬱症狀。在香港,長者自殺率較歐美國家高,有統計指60歲以上自殺的個案中,高達56.5%人患上抑鬱症。

老人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是易怒、抱怨記憶力變差、身體不適、慢性疼痛、慮病的現象等,也可能呈現對家人冷漠呆滯、失去活力和目標、認知功能退化等。至於老人焦慮症的症狀是除了廣泛性焦慮外,也會害怕、擔心、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等。長者大多會坐立不安、肌肉緊繃、心悸、胸悶、頭暈、 盜汗、 頻尿等,也會有重複性動作。兩種老人情緒病會伴隨慢性疾病出現,且令精神病情趨向慢性化,病情也易復發。

有一點比較容易忽略的是,長者長時間受情緒困擾,會借助鎮靜劑、安眠藥、止痛藥甚至酗酒來紓緩問題,最終導致藥物濫用,可對身體造成永久後遺症。

老人面對身心、社會和經濟轉變,適應過程中難免需要親友陪同面對。當然,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社會亦要正視安老保障制度,讓老友記活得精彩有尊嚴。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