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顧名思義,就是人體的大腦神經細胞出現病變,引致腦部功能衰退,繼而影響患者日常自我照顧能力。據衞生署2017年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顯示,本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100,000,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之一1。無獨有偶,心房顫動其中一個風險因素正是年齡增長,而房顫患者亦比常人有較高的中風危機2。中風與認知障礙症同為腦部疾病,兩者何有關連?房顫患者又是否比一般人有較高風險患上認知障礙症?
心房顫動與認知障礙症|中風已被證實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3
神經內科李少雄醫生指,認知障礙症可細分為不同種類,其中港人較常患上的認知障礙症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約有65%;第二種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約有30%;餘下約5%相對較為少見1,可以由不同的腦退化症引起,例如柏金遜症、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等。
李醫生深入解釋為何中風有機會增加患上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症的風險:「中風的成因是腦部某一處沒有足夠的血液供應,令腦細胞突然缺氧因而壞死;而一些較嚴重、大範圍的中風,其實一次中風已足以影響腦部,令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症的情況,影響其記性、語言或其他方面的認知能力4。另一種情況,是患者曾多次出現細微中風,日積月累下亦有機會導致腦部喪失認知能力,從而形成認知障礙症。同樣地,一些腦部微細血管病變,通常會出現在長期血壓高、有吸煙習慣、糖尿病、膽固醇高的患者身上,從而導致腦部長期供血不足,久而久之影響腦部認知功能,最後引致認知障礙症。」5
心房顫動與認知障礙症|房顫患者中風風險高常人5倍2
有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是重要的慢性疾病和致死原因,當中房顫動患者出現中風的風險更是常人的5倍2,因此不難理解為何房顫會較易誘發認知障礙症。李醫生補充道,房顫患者身體容易出現微細血塊,而這些微細血塊流至腦部,有機會令患者出現微細的中風:「這類中風可以完全無症狀,患者毫不察覺,有可能當患者接受身體檢查,或身體其他地方不適,接受腦部電腦掃瞄、磁力共振時,才發現曾出現無症狀中風,日積月累下,患者亦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症。」
心房顫動與認知障礙症|抗凝血藥預防中風效益大於出血風險
針對有中至高度中風風險的房顫患者,醫生一般會處方俗稱「薄血丸」的抗凝血藥助患者預防中風,而抗凝血藥亦已被證實能夠有效降低中風風險6李醫生提到,高血壓、高膽固醇、患有糖尿病、有吸煙習慣、肥胖等會容易引致腦血管栓塞問題,導致中風;同樣地,這些高危因素會較易誘發房顫,房顫出現,中風機率就會相應增加。因此,李醫生建議大家必須先控制這些引發血管病變的原因,預防中風,才能降低患上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症的風險。
其次,房顫與認知障礙症其中一個不可逆轉的風險因素正是年齡,而不少長者亦會因擔心年紀大,身體功能特別是腎功能轉差,或容易跌倒引致瘀傷及骨折等,對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產生排斥心理。李醫生強調,新型抗凝血藥的出血風險,無論在腦出血、腸胃出血或周邊出血等,都較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低,而患有初期至中期腎病的患者,仍能處方新型抗凝血藥6。醫生在處方藥物前,會先與病人及其家屬說明需要服藥的原因、副作用等,如長者臨床上沒其他特殊情況,醫生一般亦會建議他們按常服藥。
至於長者容易跌倒,服用抗凝血藥後會否增加出血機會?李醫生指曾經有研究數據指出,長者需每年跌倒差不多300次,其拼發症才會抵銷服用抗凝血藥的得益7。「跌倒是可以預防,例如醫生可以透過評估長者的平衡力、不協調情況,找出容易跌倒的原因。比較常見跌倒的原因,是長者晚上起床去洗手間,習慣摸黑、家中有較多雜物、地滑等引致跌倒;另外一些長者視力欠佳,如有白內障、老花等,要拆解或減低這些導致長者跌倒的原因,其實並不困難。」
(資料由神經內科李少雄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