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炎,會令皮膚出現皮屑、痕癢,甚至潰爛滲液、苔癬化,大大影響患者睡眠和情緒。反覆發病再加上外間的不理解和歧視,使濕疹患者的心理壓力大增,更易患上抑鬱,甚至有輕生念頭。
濕疹屬過敏性皮膚病,確實病因未明,但相信包括了先天和後天因素,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表示,「家族若有人患過哮喘、鼻敏感等,自己便有可能先天攜帶敏感基因,如遇上後天的敏感源如某些食物、塵蟎、化學溶劑、壓力、有傷口但處理欠佳出現細菌感染等,都有可能誘發濕疹。」
過得一日得一日
今年27歲的翟先生,3年前因工受傷誘發濕疹,起初於右手上臂出現紅疹,然後蔓延至四肢,最嚴重時全身七成皮膚都有傷口和滲液,由早到晚都十分痕癢,「沖涼特別辛苦,全身的刺痛感覺像受刑;痕癢也令我難以入睡,傷口滲液會黏住床鋪,撕下又會弄損皮膚。情況持續了大半年,當時感覺是『過得一日得一日』。」街外人的異樣目光,加上家人關心不得其法,令翟先生心情更差,甚至曾出現自殺念頭。幸而現在病情好轉,也認識到一些病友互相扶持,「呼籲病友出現情緒問題可嘗試跟病友傾訴或找專業人士幫忙,不要做傻事,希望在明天。」
壓力引起惡性循環
事實上翟先生的例子十分普遍,過往的研究便指出痕癢、疼痛的病徵令濕疹患者作息大受影響,加上病情時好時壞、突如其來,難免令患者感到焦慮、無助和沮喪,成年濕疹患者的抑鬱或焦慮風險較一般人高2.5至3倍;而情緒、工作表現下滑、影響睡眠等又會加劇壓力,使病情進入惡性循環。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兼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指,「研究發現濕疹患者的抑鬱程度與癌症患者相若,更有44%濕疹患者曾有自殺念頭,36%曾經自殺,值得關注。」而現時有愈來愈多新型藥物,如生物製劑或JAK抑制劑等,更針對性解決發炎問題,為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帶來希望。
改善心理健康狀態
今年8月,病友組織濕疹關注組參與了國際皮膚病患者組織聯盟(亞太區)一項問卷調查,共330人完成問卷,香港患者佔116人。結果發現,治療上最大挑戰是經濟負擔(72%)、認為治療無效(66%)及等候治療時間長(34%);患者最重視的治療目標則為快速減少痕癢和灼熱感(72%)、改善睡眠和心理健康狀態(53%)以及皮膚完全回復正常(52%)。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續指,「為紓緩患者及照顧者的情緒困擾和壓力,現與香港過敏協會合作推出免費心理輔導服務,為有需要的中度至嚴重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援、放鬆貼士等,鼓勵患者求診,堅持治療,情況將得到改善。」服務詳情可瀏覽adconcer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