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衣服臃腫,手腳的協調和平衡較差,一不留神便容易跌倒導致骨折。由於我們習慣跌倒時用手支撐身體,手腕骨折是常見的骨折之一。
聖保祿醫院骨科專科醫生余敬行醫生表示,前臂的兩條骨分別為橈骨和尺骨,近大拇指一側的是橈骨。跌倒時用手支撐身體,由於重量集中於橈骨末端近手腕的位置,容易造成遠端橈骨骨折,亦即手腕骨折。年輕患者最常發生於滑雪或車禍等衝力較大的碰撞,而本身患有骨質疏鬆的長者更是高危,平地摔倒也會有機會骨折。
余醫生指出,輕微的橈骨骨折只要位置保持良好及處理妥當,一般四至六星期都可以自行癒合。但如果出現嚴重移位而沒有及時處理,則康復後會有機會變形,長遠影響手腕功能或引致長期痛楚。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年齡和骨折嚴重程度等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骨折只是輕微移位,可使用石膏固定待骨折慢慢癒合。惟當骨折移位嚴重,例如折彎變形超過15度或縮短超過五毫米以上,應考慮進行手術把骨折復位和固定。牽涉關節面的骨折,或是骨折比較粉碎而不穩定,亦應考慮用手術處理。對於年紀比較輕,或因平日工作和活動對手腕功能要求高的病人來說,更需要積極考慮採用手術。
置入鋼板及螺絲協助固定骨折
手術方面,目前大部份手腕骨折病人都會以「鋼板及螺釘內固定」方式在掌側腕放入鋼板螺絲,本地和海外的研究都顯示這種方法的臨床效果良好。但部分病人,例如骨折主要集中在手背或是有較多關節面的骨折移位,則需要在手掌背部放入鋼板螺絲。至於嚴重的開放性骨折,則會考慮進行外支架固定手術。余醫生稱,現時「鋼板及螺釘內固定」手術採用互鎖式鋼板,鎖定螺絲會與鋼板維持固定角度,即使病人骨質很差,螺絲依然可以穩固地鎖定在鋼板上而不會鬆脫,因此縱然骨質疏鬆或骨折粉碎的病人都同樣可以採用這方法。這手術需時約半小時至一小時,期間不用輸血,多數病人術後更可以即日出院。余醫生續指,手術所使用的鋼板和螺絲根據人體骨架設計,鋼板厚度只有兩至三毫米,減少了對手腕日常活動和功能的影響。病人一般術後可以馬上活動手指和手腕,保持關節的活動度。但要留意首六個星期都應避免負重物,術後亦需配合定期的物理治療,以加快康復。
余醫生分享曾為因意外手腕嚴重骨折及移位的外科醫生,及熱愛拉奏小提琴的年輕病人進行「鋼板及螺釘內固定」手術。前者術後很快便可以重回手術室進行精細手術,後者則由於碎裂程度較為嚴重,術後用了半年康復及進行物理治療,康復進度理想,可以重拾琴弦表演和比賽。
手腕骨折的病人如果因低能量受傷而骨折,例如平地摔倒,可能潛在骨質疏鬆的問題。余醫生建議病人最好進行骨質疏鬆檢查和治療,否則下次再度骨折的機會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嚴重的髖部骨折。
資料由聖保祿醫院骨科專科醫生余敬行醫生提供
Johnson & Johnson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