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狀腺荷爾蒙,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惟亦有癌變的可能。甲狀腺癌患者以女性為主,大部分生長較慢(退行發育甲狀腺癌除外),治愈率高,患者應積極治療,勿以為頸部腫塊只是「痰火核」而延誤診治。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戴燕萍表示,「甲狀腺癌分為乳頭狀(Papillary)、濾泡狀(Follicular)、髓樣癌(Medullary)及退行發育癌(Anaplastic),前兩者較常見,佔90%個案;髓樣癌較常見於一些家族遺傳疾病;至於退行發育癌則發展迅速,一旦發現屬於此類的話,無論腫瘤大小都界定為第四期。」
頸部無痛腫塊
甲狀腺癌成因並未完全明確,但如果曾接觸大量輻射,如年幼是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受核洩漏影響、家族遺傳、飲食長期缺碘等,風險則會較高。早期甲狀腺癌患者未必感到明顯徵狀,而隨著腫瘤愈來愈大,可能會引致頸部無痛硬塊、聲音持續沙啞、頸痛或喉嚨痛、吞嚥或呼吸困難、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另外,可用推、吞、觸3招自行檢查頸部,有懷疑便要求醫。
推 用大拇指+四指,輕推頸部,並注意是否有腫脹的感覺。
吞 做吞口水的動作,觀察鏡中頸部的外觀,尤其喉核下方,在吞嚥的過程中是否有隆起凸出。
觸 以兩手從前往後或由後往前,沿著頸部檢查甲狀腺對稱性,及有否出現硬塊。
大多早期發現
幸而大部分甲狀腺癌生長緩慢,發現時多達七成以上為第一期,治療方法多數包括手術,將甲狀腺切除。戴燕萍解釋,「甲狀腺後面有兩條聲帶的神經線,所以切除甲狀腺有可能會影響到聲帶,常見是術後一段時間聲沙,但大部分都可復原。」而為減少對聲線的影響,很早期個案而情況又許可的話,會只切除一邊甲狀腺。「當患者是歌手,或者職業與用聲線有很大關係的話,這個副作用一定要跟病人解釋清楚。」
放射性碘追蹤癌細胞
手術之後,若確定屬於很早期,治療就此結束,之後只須定期監察;如果醫生認為復發風險較高,例如腫瘤本身較大、分布在甲狀腺不同位置,甚至侵蝕到甲狀腺以外,就需要放射性碘治療,追蹤身體內其他甲狀腺癌細胞並將之消滅。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或須再加入體外放射治療。至於已出現擴散的個案,做完數次放射性碘治療發現控病情況不理想,現時也有標靶藥可用。
延長壽命兼保生活質素
一名五十多歲的女患者,因為骨痛求醫,才發現患上乳頭狀甲狀腺癌。當時頸部腫瘤已出現了兩、三年,但因為不痛而沒有重視。手術切除腫瘤後接受放射性碘治療,有效控制病情。4年間共接受了3次放射性碘治療,惟治療開始變得無效,故轉用標靶藥物。現時用藥已有19個月,病情仍然受控,生活質素也沒有影響。戴燕萍指,甲狀腺癌即使到出現轉移,也有藥物可以控制,延長生命,患者應積極樂觀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