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常見的小兒感染,會導致中耳積水,治療時需要將導管置入耳膜排積水,但可能會發炎,甚至形成菌膜,造成反覆感染。香港中文大學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出「磁控螺旋微機械人」,可有效清除菌膜,減少再做手術的需要。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慧子醫生表示,國際研究指6歲以下兒童大約有7%患中耳炎,而本地6至7歲兒童發病率則為5.3%,「雖然大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可痊愈,但有32%人會演變成超過6個月的持續性中耳積水。」
或致多次手術
由於兒童仍在成長和發展階段,如果患有持續性中耳積水,除引起不適外,也會令聽力下降,影響學習和減慢言語發展。張慧子續指,「治療中耳積水,會用手術形式將中耳腔的積液抽走,然後於耳膜處置入中耳導管,用於排走再形成的積水,以維持中耳充滿空氣的狀態。惟約5%患者導管位置會發炎,流水流膿、出現疼痛,需要用抗生素藥水處理。但當用藥無效,傳統上就需要手術移除導管,之後部分患者或中耳炎復發,又要做手術置入新導管,不斷循環;兒童患者手術時更需要全身麻醉。」
刮除菌膜殺死細菌
原來置入導管的後遺症,主要原因是耳道內的細菌於導管位置形成菌膜,造成阻塞和發炎,即使用上多倍濃度的抗生素也不能將它有效清除。研究團隊研發出磁控螺旋微機械人,有助避免重複手術的狀況。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解釋,「磁控螺旋微機械人本身是一個螺旋狀的東西,表面塗有氧化鐵。在處理菌膜過程中,利用磁力控制將微機械人放入導管,再加入雙氧水,於是除了機械人的移動和轉動可刮除菌膜外,雙氧水與氧化鐵的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活性氧化物質,也能夠殺死細菌,具備雙重功效。」
應用可更廣泛
研究團隊已經在解剖人體實驗中證實這方法的可行性。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陳英權醫生表示,「透過實驗,證明了這方法可簡單有效清除菌膜之外,這個內窺鏡治療程序亦不會破壞耳膜和中耳內的聽小骨,更可於診所中執行。下一步將會做臨床研究,希望5年後能夠正式應用。」團隊未來研究方向將集中於安全問題,例如物料對人體會否產生毒性、若機械人跌入中耳時如何取出等。
中大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也認為是次研究是個突破,因過往數十年都未有藥物可有效清除菌膜。磁控螺旋微機械人日後或可應用於其他置入體內、可能產生菌膜感染的儀器,如膽管、輸尿管或血管支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