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發炎,中醫稱之為濕瘡,古書《金匱要略》已有相關記載,叫浸淫瘡,會浸淫全身、患處滲水。濕疹出現在不同部位會有不同名稱,如果以丘疹為主叫血風瘡;生在耳朵叫旋耳瘡,陰囊的話叫繡球風,在肚臍叫臍瘡,如在肘關節及膝關節的稱為四彎風。
註冊中醫師李廣冀指出,濕疹是很多種皮膚過敏性炎症的統稱,可以出現在不同年齡層的人士,「如嬰兒數個月大會有,因腸胃發育未完善,例如易對牛奶敏感,又或是先天敏感體質,大部分人隨成長會好轉,但亦有一兩成人終身都有濕疹。成人的話,多由壓力引起,老年人則會因皮脂不足,在足部出現乏脂性皮炎。孕婦會因荷爾蒙改變,而在肚皮濕疹發作。」
濕敷紓緩症狀
濕疹有病因複雜、多形皮損、搔癢、對稱發作、滲出傾向和反覆發作的特性,治療原則是,急性期要清熱解毒,預防感染;中期可以涼血活血,促進傷口愈合、褪印;慢性期要健脾、滋陰,健脾可以減少濕氣,滋陰可令乾燥皮膚改善。因此處理急性期濕疹,李廣冀表示可用濕敷的方法,「用生理鹽水加魚腥草、金銀花、忍冬藤,煮後用消毒紗布濕敷滲出的位置,到滲出停止,就可以做保濕,塗搽一些乳霜、紫雲膏,改善皮膚發炎。」
三臟腑需協調
由於濕疹源於身體免疫機能失調,因此預防方面,中藥可透過健脾、宣肺、保腎、疏肝、活血、驅風、止痕等方法,助濕疹患者作調理身體,避免失衡情況。因為濕疹患者很多時不能夠將水分有效送到皮膚,而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腎主水、肺主皮毛,如這三個臟腑協調得好,皮膚就可回復正常生理功能,如流汗、分泌油脂。
紫雲膏代類固醇治療
西醫或會使用類固醇治療濕疹,李廣冀認為,如果情況嚴重是需要使用的,否則不能控制病情的話容易有感染,「不過要留意用得太多會有副作用,例如皮膚會變薄,變得更加敏感;部分人停藥後忽然反彈形成紅皮病,九成皮膚變紅;又或在頭面部出現激素依賴形皮炎。因此停用類固醇應逐漸減少劑量,期間亦可服中藥及塗搽中藥藥膏,可助改善皮膚狀況。」使用紫雲膏可改善濕疹皮膚發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