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銀屑病,大家一向較留意其皮膚問題,但隨病情發展,部分患者會出現共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尤以銀屑病關節炎最常見。過去一年患者或因怕染疫而延遲覆診,繼而令病情控制不理想。「銀屑病把『關』行動」籲患者勿忽視關節痛徵狀,及早告知醫生,以免出現不可逆轉的關節變形。
銀屑病把「關」行動顧問及皮膚科專科醫生黎亦翹表示,銀屑病屬自身免疫系統病,沒有傳染性,過分活躍的T細胞令身體加快產生皮膚細胞,以致出現厚及鱗片狀斑塊,患者會感痕癢、灼熱、疼痛,甚至皮膚乾裂出血。此症可影響身體任何一個部分的皮膚,常見於髮線、背部、手肘、膝蓋、指甲等。
疫情下病況轉差
銀屑病把「關」行動早前作出調查,以了解患者對共病的認知,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行動召集人及香港銀屑病友會主席黎慶坤指出,受訪者平均患病19.5年,53%人出現共病,多數為銀屑病關節炎。「疫情下近三成患者感病情轉差,最大原因是疫情令壓力增加,其次是運動減少,令關節出現問題。」
建議多做運動
銀屑病把「關」行動顧問及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認為,患者如減少運動,可能因而致肥,同時增加共病的風險,「若患上銀屑病關節炎的話,更易引致惡性循環,少運動下關節更僵硬疼痛,愈痛愈難運動。因此建議患者在情況許可之下,多於溫和的陽光下做運動,在家也可多伸展,保持關節靈活性;控制飲食避免增磅;按時覆診和用藥,並保持心境開朗。」

(左起)黎亦翹、陳俊彥、盧景勳、患者鄒先生、黎慶坤、患者胡小姐及銀屑護關會主席陳佩芳。

近七成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會出現炎性背痛,影響活動能力。
或影響關節
針對共病的認知,調查發現會主動向醫生報告病況的只有46%人,若針對有腰骨或關節痛的患者,亦近四成沒有告知皮膚科主診醫生,當中約半數認為不是由該科醫生負責,又或已向其他醫護人員求診(24%)。銀屑病把「關」行動顧問及皮膚科專科醫生陳俊彥提醒,研究指有六成銀屑病患者於發病後約5.4年有可能發展成銀屑病關節炎,並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晨僵等徵狀,情況嚴重可令關節永久變形,影響活動能力。
現時有多種藥膏和藥物以治療不同程度的銀屑病,並以PASI 90為目標,即皮膚情況改善九成或以上。陳俊彥續指,「研究發現,生物製劑司庫奇尤單抗同時可改善銀屑病關節炎脊柱的症狀,66%患者用藥12周後症狀得到改善,比安慰劑組別高一倍。」銀屑病把「關」行動呼籲患者應留意關節問題可能是銀屑病的共病,宜及早向皮膚科醫生提出,盡早開始治療避免關節變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