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年來不斷高低起伏,港人在疫情嚴重時會留家避疫,緩和時則依舊行街吃飯,甚至出現「報復式」用餐。香港防癌會最近調查發現,在新常態下市民運動及飲食習慣有所改變,隨時增加癌症風險,遂呼籲港人於抗疫的同時,勤加運動並控制飲食。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表示,早前一項涉及1,094人的調查發現,疫情下有67%受訪者改變了飲食習慣,超過六成人增加叫外賣次數,另有約三分一人更常網上購買食材,而他們主要購買凍肉,佔約四成半。有四分三人會在疫情嚴重時多留在家,相反緩和時就會約朋友聚餐或出外用膳;亦有24%人在出外用餐時吃的分量較平常為多,甚至有9%人會報復式外出用餐。
運動次數大減
運動方面,疫情前受訪者每星期平均運動兩日,有68%人因疫情改變運動習慣,雖有小部分人增加了運動量,但減少運動的佔接近一半;主因是避免感染,減低外出次數;其次是運動時戴口罩會造成不適。即使疫情緩和,亦有15%人持續減少運動,當中近四成是因為習慣改變後再提不起勁。整體平均運動日數跌至每星期0.8日,而完全沒有運動的受訪者更由8%大升至38%。疫情緩和時增加運動量的人,有一半是因為胖了不少而需要減肥。調查中,有31%男性受訪者體重增加,平均達4.2公斤,亦有35%女性受訪者平均重了3.6公斤。
患癌風險增
廖敬賢提醒如此抗疫方式或帶來致癌風險,例如長時間坐下工作或者打機、看電視等靜態行為,或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腸癌、乳癌和肺癌的風險;亦有研究指最常保持靜態的人,較最少保持靜態的人會增加82%因癌症致死的風險; 至於缺乏運動,根據世衛數據,21%至25%乳癌和結腸癌的主要原因與此有關。同時研究亦顯示,運動停擺會增加男士患前列腺癌,及女士患多發性骨髓瘤、入侵性乳癌、卵巢癌的風險10%至65%不等。多叫外賣、出街吃飯及暴食,亦易因多油和多肉,而增加腸癌、乳癌、子宮癌及前列腺癌風險,又或體重上升;美國癌症協會估計,男性和女性分別有5%及11%的癌症病例可歸咎於過重。
多吃菜少吃紅肉
任何時候,運動、健康飲食以及與親友保持聯繫,都是減低患癌風險的鐵三角,抗疫期間廖敬賢建議在家工作人士在查閱電郵或網上購物時,可同時起身走走,又或在電話會議期間做些抬腿運動,「多站立、做家務當運動都是不錯的方法,最重要是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運動,可以長期做、達至每星期有150至300分鐘的中至高強度運動,才可得到好處。飲食上盡量購買簡單食材自行烹調,多吃蔬菜,紅肉如豬、牛、羊,建議每周進食少於510克,避免食用加工肉類如香腸、午餐肉,即使買外賣亦應遵守相同原則。減少聚會之時,也可透過視像對話聯繫親友,或見面但全程戴口罩不進食,抗疫的同時也可維持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