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便無法舒暢地解放,多數會認為與飲食習慣有關。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即使多菜少肉,依然排不出來的原因呢?原來,這可能是「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有醫生提醒患者,長期便秘兼且間歇出現肚瀉及肚脹的情況,便應及早求醫,同時減輕生活壓力,以免病情愈趨惡化。
大便次數減少、大便變得又乾又硬,或是大便過後仍有便意,只要這種情況每星期發生一次,並持續出現3個月以上,就屬於便秘。不過,便秘的成因眾多,有不少患者即使多菜少肉,飲用足夠水分,依然無法大解放,這就有可能患上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
蠕動失調致便秘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朱偉明指出,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是由於大腸的蠕動失調,導致大便習慣改變。雖然醫學界指它與大腸細菌叢出現變異有關,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壓力過大,才是患上此症的關鍵,「如果患者一直無法排便,心理壓力就愈來愈大,加劇便秘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不過,便秘患者如何知道自己是腸易激綜合症所致呢?朱偉明解釋,該症與一般便秘最大分別,是大便帶有黏液,而且會有肚痛的症狀,「患者會有一段時間沒有大便,隔一段時間卻會肚瀉,期間亦有胃氣肚脹等病徵,並不只是單純的無法大便。」

朱偉明指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大便或帶黏液,隔一段時間又會肚瀉。
增加大腸水分分泌
要找出病因,醫生先會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朱偉明舉例,患者可能是普通的便秘,或是因細菌感染而大腸發炎以及腫瘤所致,此外亦要經抽血、糞便測試及大腸鏡檢查作診斷。雖然該症沒有傳染性,亦可透過藥物穩定病情,但卻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增添生活壓力。
相關新聞︰一文睇清成因、謬誤、飲食療法及預防方法
現時,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可以透過服用「橙粉」或「乳糖」刺激大腸蠕動,不過患者需要飲用大量水分才可發揮效用。近年,則有新藥可以令大腸上皮腺增加水分分泌,從而刺激大腸蠕動,同時可紓緩肚脹問題,無論對該症或一般便秘也有明顯療效。
從源頭預防
朱偉明強調,治療或預防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最有效方法或是從源頭著手,「外來的生活壓力才是這病的主要原因,外國較常以心理治療去紓緩患者的症狀,並有明顯成效。如果患者一直不理會,只會適得其反,以為自己患上怪病,變得更加擔心。」最後,朱偉明提醒,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若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生活壓力可能是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的主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