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外科手術亦愈趨精準。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最近成立機械臂外科中心,引入最新機械臂系統,除一般的腹腔位置外科手術外,也可提升脊椎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精確度和安全,同時減輕患者術後痛楚,並加快康復。
年紀漸長易退化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脊椎微創手術中心醫務主管、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梁顯信表示,脊椎由多塊脊骨及椎間盤等組合而成,除支撐身體外,也有重要的神經線通過,「其中頸椎及腰椎因活動範圍較大,相對較易退化,並引起不同程度的痛症,如針刺、電擊等,嚴重可致身體功能受損、癱瘓。」
另一邊廂,本港人口老化亦致膝關節退化問題愈趨普遍。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指出,「經過日積月累的磨損,膝關節容易出現退化,上落樓梯、走斜路會膝痛,到晚期更出現關節僵硬、O形腳等問題,大為影響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
機械臂手術更精準
以上兩種問題,最初都會採用保守治療和藥物治療,若情況仍不能紓緩,則要考慮手術。梁顯信續指,「數年前椎間融合術的微創手術引入了導航系統,已大為減低誤傷神經線的風險;現加入機械臂輔助,可讓手術切口更小,並自動對準植入螺絲的位置和角度,令手術過程更流暢、準確,患者承受的痛楚更小,助加速康復。此外,由於減省部分人手程序,對醫護人員的體力需求也可減低。」
至於全膝關節置換術,過往醫生需要憑術前X光及其經驗,以判斷股骨(大腿骨)和脛骨(小腿骨)的截骨量。張文康稱,「現在有機械臂的輔助之下,系統可建構患者腿骨的三維影像,製作詳細的術前規劃;系統同時可以客觀評估膝關節內外兩側副韌帶的張力狀態,作出個人化調整,配合精準至半毫米的截骨、人工關節安放,手術效果可更為貼近原生關節,大大減低日後膝痛的風險。」
回復行動能力
現年46歲的Oliver Kadhim,於2021年夏天一次健身時受傷,及後開始出現腳痛、麻痺等問題,站立和行走均感痛楚,大為影響工作和照顧4名子女。曾接受過物理治療、針灸均無效,硬膜外藥物注射的紓緩效果亦只可維持3個月,於是決定接受手術。檢查後確定為椎間盤塌陷,須安排L1及L5融合手術。今年3月中完成機械臂手術後,數小時已能下床,翌日出院,現時與子女到主題公園玩數小時都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