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大發表的數據指出,本港6至8歲兒童患有50度散光的比率達63.6%,比全球數據的14.9%超出甚多。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小童患散光的最大風險因素是由父母遺傳,加上中度至嚴重散光或引致懶惰眼(弱視),所以父母其中一方有100度或以上散光的話,應及早帶小朋友接受眼科檢查,以免錯過懶惰眼黃金治療期。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兼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譚志勇表示,散光是屈光不正的一種,當角膜或晶體等弧度不規則,就像由籃球變成欖球般,光線進入眼球後未能匯聚成單一焦點,無論遠近影像都會拖長變得模糊。
影響視神經發育
當散光超過200度,便屬於嚴重散光,100度至200度為中度散光。患有中度或嚴重散光的小童,可能影響到視神經發育而導致懶惰眼,譚智勇提醒若錯過8歲前的黃金治療期,治療效率將大大降低,可造成視力永久受損。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瞳心童行計劃總監任卓昇醫生指,以2022年人口普查數據作估算,有56,458名初小學童潛在懶惰眼風險。
與基因有關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瞳心童行計劃副總監(醫療)陳理佳教授認為,除近距離閱讀、戶外運動減少、二手煙等環境因素外,基因遺傳也是散光的高危因素之一,「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我們發現15個基因位點與角膜曲率有關,以及10個基因位點與角膜散光(因角膜弧度問題引致散光)有關,將來會作進一步驗證。」
風險增六成至兩倍
至於基因的實際影響,研究團隊找來5,708個家庭(父母及1名子女),並因應父母的散光程度分成6組,結果發現父母散光愈嚴重,下一代患散光的情況更普遍,由父母無散光組別有21.6%子女患散光,遞增至父母深散光組別的43.9%。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瞳心童行計劃副總監(教育)甘嘉維醫生續指,「再分析之下,發現父母各有100度散光的話,小朋友患散光風險增加62%;若父母各有200度散光,小朋友散光風險則增加2.1倍。」同樣地,父母散光愈深,小朋友散光度數平均也愈深。
視力回復九成
惟散光並無法逆轉,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臨床教授楊樂旼指,患者可透過佩戴眼鏡、隱形眼鏡、激光矯視或植入人工晶體改善視力。今年7歲的正彥,在2021年7月接受眼科檢查,竟發現雙眼視力只有約三成,左右眼散光分別達325度和200度,父母感到十分驚訝,因兒子日常表現正常,亦沒有提出過視野模糊。驗配眼鏡後約10個月,左眼視力仍只得兩成,故需要開始弱視治療,每日遮閉右眼兩小時以訓練左眼。治療至今接近一 年,先後因度數改變等配過4副眼鏡,而雙眼視力已回復到八至九成,父親亦指正彥寫字也比當初明顯端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