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12-02 12:00:00

運動未必能防治糖尿 ? 港大研究:跟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有關

分享:
實驗參與者進行為期12周的高強度運動介入治療。

實驗參與者進行為期12周的高強度運動介入治療。

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顯著上升,逐漸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不僅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還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病有密切關係,為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醫療及經濟負擔。要解決問題,以往一直認為運動治療是成本效益最高的糖尿病早期防治方法,可讓患者體重減輕之餘,也能改善糖脂代謝的情況。然而有臨床研究亦發現,有「運動抵抗」現象的患者,做運動不能防治糖尿。最近港大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原來會決定運動對防治糖尿病的成效,相關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細胞代謝》發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科研團隊,聯同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港大運動中心、德國漢斯諾爾研究所以及中國廣東藥科大學,為39位超重且糖耐量受損(即糖尿病前期)的參與者,展開了為期12周一對一的高強度運動介入治療。在沒有任何藥物和膳食調節的前提下,70%的參與者血糖水平顯著下降(下稱「運動有效者」),其餘30%的參與者血糖水平則幾乎沒有變化(下稱「運動無效者」)。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宏基因組學及代謝體學的分析,發現「運動有效者」的腸道菌群在合成短鏈脂肪酸、分解支鏈氨基酸等功能上均有顯著增強;而「運動無效者」的腸道菌群則會合成大量不利於糖代謝的產物,如支鏈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等。團隊指出,於運動治療前透過對不同參與者的腸道菌群特徵進行評測,可以準確預測運動治療對糖尿病前期病人的成效。

adblk6
徐愛民教授(前排左二) 及其研究團隊,包括林小玲教授(前排左一)、謝家德博士(後排右一) 及其他成員。

徐愛民教授(前排左二) 及其研究團隊,包括林小玲教授(前排左一)、謝家德博士(後排右一) 及其他成員。

主導是次研究,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代謝醫學講座教授、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座教授及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愛民教授認為,目前運動介入治療已被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上,而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或可成為運動介入治療成效的監測指標。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構建出的預測模型,可以準確預測運動對患者糖代謝改善的效果。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