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有學者提出過「衛生假說」,指兒童在成長初期如缺乏接觸特定微生物,會干擾免疫系統正常發展。中大醫學院最新濕疹研究便發現,在更關注清潔衛生的新冠疫期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大升了46%。
中大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總監及新基石研究學者黃秀娟教授表示,兒童濕疹全球患病率約為15%至20%,症狀包括皮膚發紅、腫脹發炎、搔癢等;而有30%兒童患者病情會延續到成年階段。
影響免疫系統發展
腸道中萬億個微生物,會釋放出疫因子和代謝物,再通過血液循環到達皮膚,亦即「腸——皮膚軸」,黃秀娟續指,「新生兒首100天是建立免疫系統的黃金時間,如果種種行為令腸道微生態失衡,就會影響免疫系統發展,增加患上濕疹的風險。」疫情期間的清潔防疫措施如經常洗手、加強消毒、減少社交接觸以及濫用抗生素都有關係。
審視日常消毒習慣
為了解疫情期間加強衛生措施如何影響嬰幼兒腸道微生態,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始了「三歲定八十」大型母嬰長期追蹤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內過敏症發病比率由疫情前出生的33.5%,上升至疫情期間出生的49.2%,升幅達46%。經過宏基因組測序,發現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腸道菌群無論物種多樣性或豐富性都降低,並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天然抗菌肽(AMPs)基因,令腸道菌群的成熟度亦打了折扣,比疫情前出生嬰兒發展較慢。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及MagIC首席科學家張琳教授指出,「研究顯示過度清潔消毒會阻礙嬰兒腸道微生發展,增加了濕疹等過敏症風險。建議家長審視日常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
微生態組合改善濕疹
中大醫學院團隊建立了大型生物樣本及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基因組學,研發出針對兒童(SIM03)及成人濕疹(SIM05)的微生態組合。幼童研究中,患者使用SIM03配方3個月之後,所有中等程度濕疹患者變為輕微,一半嚴重患者變為中等(SCORAD評分),搔癢徵狀、睡眠質素等均得以改善;而腸道微生態亦有好轉,23種益菌增加七成、11種害菌減少七成。成人研究方面,生活質素顯著改善,疾病對衣著習慣、社交、購物、家務管理等影響減少。
中大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教授提醒,「父母為子女培養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如飲食中纖維(益生元)、戶外運動等是否足夠,對免疫力同樣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