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碼化失眠治療 助預防抑鬱症
本港年輕人臨床抑鬱症的患病率約為3.9%至5.2%,而抑鬱症與失眠息息相關。中大醫學院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共同研究發現,數碼化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除改善失眠及抑鬱徵狀外,更將抑鬱症發病率大幅降低42%。
卓敏精神科學教授、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李朝江家族睡眠檢查室主任榮潤國教授表示,有四分三精神疾病個案於24歲之前發病,或影響其學業及社交,並導致健康問題,增加自殺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及早干預,預防問題發生。」

(左起)陸林、榮潤國、陳斯婧。
失眠抑鬱互為影響
抑鬱症患者或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徵狀,並持續兩周或以上。失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症狀。榮潤國解釋,「失眠和抑鬱有不少共通的因素,例如遺傳、單胺系統失調、快速動眼睡眠階段不安穩等;它們之間亦互為影響,如失眠者會增加抑鬱症風險;抑鬱症緩解後,仍有可能反覆失眠。」故近年抑鬱症的治療也會處理失眠,期望可減抑鬱徵狀,並減復發風險。
年輕人求助率低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可有效治療成人失眠,相較用藥的療效更持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指出,「惟年輕人的求助率低,僅10%會求醫;而且醫療資源有限,等待見醫生的時間十分漫長。因此,數碼化CBT-I的出現,希望可代替傳統面對面治療。」而過去數碼化CBT-I研究已證明,對成年人失眠的療效可持續18個月;對長者有助預防抑鬱症發病或復發。

數碼自助化治療更為年輕人接受,可提升求助率。
數碼化CBT-I治療
是次中大醫學院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共同研究,對象為15至25歲有失眠及抑鬱徵狀,但未確診為抑鬱症的中國年輕人,並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介入組進行為期6周的數碼化CBT-I治療,對照組則接受手機健康教育,並沒有睡眠指導。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斯婧博士續指,「介入組會使用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接受治療,過程中會提升他們對睡眠的認知、教導如何趕走焦慮等,同時要記錄睡眠時間,然後程式就會提供睡眠處方,助建立規律作息時間。用家自我評估後,程式會自動生成報告,可查看有否進步。」
發病率減42%
完成6周治療、持續跟進1年並於研究期間作多次評估後發現,介入組比對照組的抑鬱症發病率低42%。介入組自我評估抑鬱徵狀顯著較低,療效持續6個月;失眠緩解率達60%,效果可持續12個月。介入組的疲勞症狀、晝夜節律也得到改善。陸林認為,對於上網已成習慣的年輕人來說,毋須面診、可個人化提醒的數碼化治療更易接受。由於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尚未對公眾開放,有意利用數碼科技處理失眠的人士,可考慮參加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