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自身免疫系統病,攻擊自己的皮膚造成發炎、皮膚細胞過度增生,影響外觀,並造成乾燥、痕癢和疼痛。而一些難以治療的部位,更進一步影響患者生活質素及情緒健康。
成因至今未明
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表示,本港每年有超過500宗新症,推算每300人便有一名患者,估計全港有逾2萬個患者。銀屑病的成因至今未明,但或與以下誘發因素有關:
銀屑病難治部位
頭皮、面部、手掌、腳底、指甲和生殖器,都是銀屑病的難治部位。曾有研究為了解這些部位的患病率和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收集4,016名患者的資料,並與不涉及這些部位患者作比較。結果發現頭皮是最常見發病位置,達43%,而有64.8%、42.4%和21.9%患者分別有一個或以上、兩個或以上,和三個或以上的難治區域。
當中頭皮、面部、指甲和生殖器的患病率,會隨病情嚴重程度上升。而患者於五水平五維健康量表的表現,亦可總結出有難治區域的銀梢病患者,疾病負擔和生活質素的影響會較大。另一研究亦發現有指甲銀屑病的患者,入院和請病假次數比沒有指甲銀屑病的患者為高。
頭皮、指甲易被誤會可傳染
其中兩個難治部位,頭皮銀屑病和指甲銀屑病對患者的生活質素影響最大。
治療方法多
胡惠福指出,治療銀屑病有多種方法,如外用藥物、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針對發炎因子
至於生物製劑,作用是打破發炎機制的惡性循環,阻止炎症發生,紓緩病情。較早期有針對TNF-α,新一代藥物則針對更下游的發炎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12、23、17A等,更有效控制免疫系統,亦減少副作用。例如抗IL-23,有研究便發現可助九成患者維持PASI 90(九成好轉)的成效長達252周,接近5年;而維持PASI 100(皮膚完全好轉)252周的患者亦有54.2%。另有研究比較抗IL-23及抗IL-17藥物,發現注射48周後,使用抗IL-23的患者有84.5%達致PASI 90,比使用抗IL-17的患者(70%)為多。
胡惠福最後提醒,每個患者情況不同,用藥選擇不能一概而論,如有銀屑病關節炎的話,或須使用抗TNF-α藥物;又或生物製劑以外須配合外用藥膏,患者應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