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一項研究指新冠病毒是由流浪狗傳人,你信不信?(互聯網圖片)
造成全球超過200萬人感染,超過12萬人死亡的新冠肺炎,自爆發至今不斷有科學家追蹤病毒是如何從動物宿主躍到人體變種,從而有助截斷傳播和研究治療方法。現時科學界一般認為病毒是從蝙蝠和穿山甲傳播至人類,但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卻大膽估計病毒竟是由流浪狗傳人,更稱冠狀病毒是在狗的腸道中快速進化所致。那到底是流浪狗咬人,還是人吃了流浪狗出事?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網上刊載,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生物學教授Xuhua Xia(譯音:夏旭華)所撰寫的一篇論文,解釋包括人類的哺乳動物體內擁有抗病毒前哨蛋白ZAP,能夠追蹤病毒RNA中的CpG二核苷酸進行攻擊,從而阻止病毒在宿主中複製及繁殖,然而像沙士的冠狀病毒便懂得減低CpG值來避開ZAP攻擊。為了解低CpG值如何影響人類抗病毒能力,教授從基因銀行檢視比對了1,252個β冠狀病毒基因組,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跟一種蝙蝠冠狀病毒BatCoV RaTG13的基因序列有96%相似。當他檢查犬冠狀病毒(CCoVs)時,發現其基因的低CpG值,跟SARS-CoV-2和BatCoV RaTG13相似。「已知新冠病毒的攻擊目標是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而它是在人體消化系統中製成的,在小腸和十二指腸中含量最高,因此可以估計哺乳類動物的消化系統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靶點。」他補充。
教授指事實上之前有研究印證這一點,「48.5%新冠肺炎患者出現消化系統相關症狀,美國曾有一個研究,指10位患者中有7位的糞便樣本檢測呈陽性,當中3人有腹瀉症狀。」說回犬科動物,大家不難發現狗隻會舔其肛門和生殖器區域作清潔。這種行為有利於冠狀病毒從消化系統向呼吸系統的傳播,以及胃腸道病原體與呼吸道和肺部病原體之間的互換。
基以上述研究,教授下了一個大膽假設,就是可能流浪狗吃了蝙蝠肉而感染冠狀病毒,然後病毒在狗隻的腸道快速進化而降低CpG值,由於低CpG值提高病毒的隱密性,當傳播至人體時便可逃避ZAP蛋白發病,變成嚴重的人類病原體。
但這個解釋是否胡扯?
三藩市州立大學生態演化學副教授Pleuni Pennings便質疑這個說法,「很多病毒都會有低CpG值,這樣發現並不出奇。因此單憑比較CpG值立論是相當薄弱。」而蘇格蘭受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的Mick Watson教授也否定這項研究,「第一,新冠病毒跟蝙蝠冠狀病毒高度相似,並不等於新冠病毒就是來自蝙蝠;第二,單純比較CpG值做法太投機取巧,理據根本不足。」
(來源: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網址:https://academic.oup.com/mbe/article/doi/10.1093/molbev/msaa094/5819559

渥太華大學生物學教授Xuhua Xia。(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