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品牌東芝(Toshiba)家傳戶曉,生產電飯煲、電視機和電腦等產品,還涉足能源業,但自2015起陷入財報造假醜聞、投資失利和虧損等連串管理失誤,最終步向私有化。東芝周四宣布,私募基金「日本產業夥伴」(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JIP)提出的2萬億日圓(約1,100億港元)要約收購(tender offer)最終成功,預料東芝最快將在今年12月從東京交易所退市,結束74年上市歷史。有關交易也令這間148年老字號「重回」日本人手上,結束與海外維權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多年來的鬥爭。
JIP的財團包括20間日本公司,由晶片製造商羅姆(Rohm)、金融公司歐力士(Orix)和中部電力(Chubu Electric Power)牽頭,3月提出收購,該財團至周三成功持有公司78.65%股份,成最大股東「擊退」其他股東,在股東大會有足夠票數掌話事權。分析員指,「海外維權股東與東芝糾纏多年,這次收購可讓雙方擺脫互相緊緊抱著對方不放。」東芝行政總裁島田太郎表示,東芝由新股東持有下,向新未來邁出重大一步。預料島田將獲留任。
國際專題|分析:凸顯維權基金利弊
維權投資者是指對沖基金、機構的投資者,為自身利益而要求公司改革甚至參與公司的決策,例如提高派息、回購股票和削減成本等。東芝表示,與不同的股東關係複雜,包括意見相左,因而妨礙商業運作,穩定的股東班底將有助東芝追求其長遠策略,發展高利潤的數碼服務。《朝日新聞》評論指,東芝事件凸顯維權投資基金的利弊。東芝在2015年爆出財報造假醜聞,揭露管理問題,兩年後又發生旗下美國核電公司破產,令母公司東芝欠下巨債。為避免從股市除牌,東芝轉向外國投資者「撲水」,包括維權基金,以獲6,000億日圓(約316億港元)注資。東芝因而出售部分業務,包括最具競爭力及賺錢的半導體產業,以改善財務狀況;公司模規卻因而大減一半,前路更是不明。
經過6年由外國投資者操控後,東芝決定退出股票市場,未知能否扭轉債務困境。《朝日新聞》評論稱,東芝的困境與其在陷財務問題時失去方向的管理決定有關。但維權股東不斷施壓公司要有更多利潤回報,以及迅速增強東芝企業價值,造成更嚴重的管理混亂,令情況更惡劣。東芝曾解釋接受收購,是因為存在多名意見不同的大股東,令公司頻繁改革管理及大幅改變管理政策。評論又指,東芝事件反映若主要股東只著重短期利益回報,管理層與股東根本無可能有「建設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