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市場疲弱,業主止蝕沽貨情況持續,即使物業屬早年買入單位的業主,賺幅亦收窄。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楊明儀指出,今年2月底政府宣布全面撤辣,樓價曾一度回升,惟其後撤辣效應消退,4月至9月期間樓價持續向下調整,並進一步推前至回到2016年水平。早年低價購入物業的業主,因有條件擴大議價幅度,從而令所持單位較易獲買家承接,因此趁仍有賺幅儘快鎖定樓價加快沽貨。之後的6月至11月成交中,只有上手業主於1997至2007年買入(持貨17至27年)的私樓轉售宗數比例增加,當中1997至2002年及2003 至 2007買入分別佔整體成交量10.3%及12.9%,比例增加0.2及0.5個百分點。樓價下滑,無論上手業主在哪個年份買入單位、並於今年沽出的平均帳面獲利幅度,均較2023年下降,其中1997至2007年買入的賺幅已降至不足2倍。
今年賣樓賺幅 較去年明顯下滑
以帳面獲利比例計,受跌市影響,業主的獲利空間減少,2013至2023年買入(持貨1至11年)的單位,於2024年售出帳面獲利比例,較2023年顯著下滑。2013至2017年買入的獲利比例由78%跌至55%,比例下跌23個百分點;而2018至2023年買入的獲利比例,由17%跌至僅4%,比例下跌13個百分點。至於2012年或以前買入(持貨12年或以上)的獲利比例,則未有太大變化,維持超過96%業主都能錄得帳面獲利。楊明儀稱,因為毋須再受3D辣招限制,所以今年買入並於同年6月至11月撤辣後沽出(持貨少於1年)的單位,轉售帳面獲利比例達69%。
帳面獲利幅度方面,今年轉售的平均帳面獲利幅度,較2023年全面下調,即賺幅逐漸收窄,已經沒有買入年份可以賺2倍以上。當中以2013至2017年買入的獲利幅度下跌最多,2023年售出原本平均賺24%,但2024年售出跌到只賺18%,一年間賺幅縮窄23%;而2008至2012年買入的獲利幅度,亦縮窄了22%。2007年或以前買入(持貨17年或以上)的業主,獲利幅度分別縮窄12%至18%不等。至於2018至2023年買入因本身基數較低,獲利幅度下跌最小,僅輕微縮窄2%。
18至23年入市業主 95%要蝕讓
若帳面蝕讓比例計,2013至2023年買入(持貨1至11年)的單位,於今年售出帳面蝕讓比例較2023年急升。2018至2023年買入的蝕讓比例,更升至高達95%,較2023年的80%,比例增加15個百分點,即於上述時段購入單位有九成半業主要蝕讓。2013至2017年買入的蝕讓比例亦由2023年21%上升至44%,比例大幅增加23個百分點。至於2024年買入、並於同年售出的蝕讓比例則錄20%。
一年內蝕幅急擴62%
帳面蝕讓幅度方面,2013至2023年買入轉售的平均帳面蝕讓幅度均上升,可見業主需要進一步減價才有承接,以致蝕讓幅度擴大。2018至2023年買入的蝕讓幅度上升最多,2023年售出原本平均蝕12%,但2024年售出需蝕20%,一年間蝕幅急擴62%;而2013至2017年買入的蝕讓幅度亦擴大了28%。
另外,撤辣後樓市成交增多,2023年或以前買入單位於2024年6月至11月沽出的私樓共錄9,834宗,較2023年下半年沽出的6,110宗上升60.9%。當中2008至2012年買入(持貨12至16年)及2013至2017年買入(持貨7至11年)的佔比最大,分別於2024年售出共2,550宗及2,548宗,同樣佔成交總宗數25.9%,比例較2023年下半年跌0.4及0.3個百分點。2018至2023年買入(持貨1至6年)、於2024年售出共2,202宗,佔成交總宗數22.4%,比例較2023年下半年升0.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