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啟智安息禮的小冊子印有智叔在叢林跑步的背景影,在另一張智叔的照片下,印有他有份參與的舞台劇《相約星期二》的一句台詞︰「如果你此人生,將其他人擺喺首位,不斷製造美好回憶,奉獻自己,咁就算你死咗,你都唔係真係離開,你仍然活喺每一個你曾經感動過嘅人心裡面......」
小冊子內亦都印有一篇以「人生短跑」為題的文章,介紹了智叔的一生及對演戲的興趣起源。文章提到智叔在徙置區長大,因為家中有一部優惠得來的電視接而成為街坊的小型電影院。智叔每天收看粵語長片,因此孕育了他對戲劇的興趣,而跟他同齡的馮寶寶的精湛演技,更燃點了他想演戲的一團火,及至中學畢業之後,便朝着這個人生目標進發。
內文提到智叔為了發展演藝事業,屢敗屢試,也令他有一顆同理心去助年輕人追夢︰「加入了清水灣電影製片廠的錄音室工作,夢想藉此接觸導演而得到演戲的機會;但他多番毛遂自薦和試鏡都無功而還。後來轉往香港電台做攝影助理,繼續等待轉戰幕前的一天。同時,他投考TVB第六期藝員訓練班,本是胸有成竹,結果又不被取錄。連番被拒,他卻屢敗屢戰,終於考入了第八期訓練班,開展了他的演藝事業。由於經歷多番挫折,令他有一顆同理心去幫助熱愛戲劇的年輕人,他不計較片酬,也不計算團隊的經驗和劇本的勝算,只是單純地想陪伴年青人為夢想起跑。」
智叔在求學時期經歷不公平待遇和歧視,令他建立了要尊重差異和待人平等的信念。在84年參與中港首次合拍電視《廣東鐵橋三》,TVB監製要求大陸演員刮光頭去做清裝造型;但香港演員則可豁免剃頭,智叔十分抗拒這種不平等的特權,於是逕自把自己的頭髮刮光。每次回國拍攝,他都會爭取入住大陸工作人員住的賓館,跟他們一起吃飯盒,用行動去表達尊重生而平等的每一人。他從來不稱群眾演員為茄哩啡,他認為每一個參與演出的都該被尊稱為演員。
由於智叔出身草根階層,了解到基層的困苦,《籠民》是他最愛的電影,「因為電影提出了社會問題;諷刺的是,三十年過去了,香港社會越見富裕;基層住屋問題卻變得更差。他說:『劏房是香港人的恥辱!』過去兩年,香港經歷了經濟困局,作為業主,他減租、免租,與大家共渡時艱。他說錢不要賺得太盡,因為樓價越高就會越多人難以安居,他感覺捱更抵夜拍戲賺的錢比賣樓獲利來得更心安理得。位卑未敢忘憂國,他雖是一介小演員,仍願盡杯水車薪之綿力去造福社會。」
智叔一生拍了電影92部,電視劇110部,舞台劇21齣,「在綜藝節目中演趣劇、唱歌、跳舞、默戲、雜技、主持,教學超過十年......全部濃縮在他四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文中形容智叔的人生仿如一場短跑,「一直全力以赴,拼盡所能,直到最後的日子,仍是盡心竭力去完成做病人的每一個任務。生榮死哀,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政見的各界人士,紛紛對他緬懷表揚。啟智這場人生短距,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