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游學修、鍾雪瑩和吳祉昊主演的電影《看我今天怎麽說》,透過聾人的故事,帶出尊重個人選擇的信息。(蘇文傑攝)
鍾雪瑩憑《看我今天怎麼說》首奪金馬影后後,與游學修和吳昊(Marco)齊齊入圍金像獎男女主角和新演員獎,令不少人好奇這齣講述聾人故事的電影憑甚麼獲港台兩地業界重視。鍾雪瑩打趣道:「想知這是甚麼原因?大家可入場睇戲,多多觀賞!」電影圍繞3位以不同方式對外溝通的聾人,除了讓聽人了解聾人文化,也是你我他的故事,阿修形容是關於身份認同、挫折和抉擇的故事,「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曾經迷失的時候,問自己是否應該放棄,我要怎樣走?我算是甚麼人?每一個人都會找到共鳴。」
花1年學手語 務求演到似母語
《看我》圍繞3個年輕聾人,游學修演以手語作為母語的子信,鍾雪瑩則演只懂口語的大學畢業名校生素恩,本身是聾人的吳祉昊演已融入社會,口語和手語並用的Alan。作為聽人的游學修和鍾雪瑩事前做足準備,阿修花1年學手語,同時要兼顧其他工作,他坦言,「精神各方面都很疲累,但能有時間為角色準備,是一件痛苦地幸福又幸福地痛苦的事,辛苦但值得。」他續指最難是演到似母語,「必須要滾瓜爛熟,才可由心而發,真的像聾人打手語,這是導演很早給我的意識,是對聾人的基本尊重,因角色是強烈身份認同的聾人。」
獲讚似外國人講純正廣東話
阿修的努力沒白費,獲Marco大讚手語流利,說服力十足,「就像聽到外國人講純正廣東話!」阿修歸功於兩位手語老師Kim和海鳥,「多謝他們鍥而不捨,在我想放棄時都沒有放棄我。」為令阿修「潛移默化」緊記手語,老師們將特製的手語圖解貼滿阿修的工作室,無處不在。尤其是一場與聾人遊船河的戲,快而準的手語對白,就像閒話家常,他笑言,現在回看也自覺不錯。
演活聾人口語
鍾雪瑩演自幼靠人工耳蝸聆聽的素恩,口語演繹自然,她強調,「不是估算聾人是怎樣生活,最大課題是代入聾人觀察世界,聾人的視覺或感官比較敏銳,我在片場要放下平時觀察,更著重看口語。」她強調並不只是扮聾人說話,每位聾人說話各有個性,最大難度是揣摩屬於素恩的聲線和語速,「戲裡一段演講戲,要講很長對白,起初我用較沒自信的方式表達,但導演形容素恩是女拔學生,我要怎樣變成名校生?花了不少時間調節。」
重拾雀躍感覺 好珍貴
只懂口語的素恩遇上只打手語的子信,跟對方學手語,開拓不一樣的世界。鍾雪瑩形容,就像重拾兒時參加興趣班的興奮,「當人長大學習新事物,那種遇上自己真正喜歡的雀躍,是很珍貴的感覺。」這幾場教手語的戲,選擇在嘈吵的大排檔發生,部分場口甚至靜音沒字幕,讓觀眾感受單靠手語溝通的處境。游學修指出,「沒理由整套都冇聲,但甚麼時候有聲,甚麼時候冇聲,甚麼時候有音樂或冇音樂?音效處理是這戲的吸引之處。」
為黃修平獻第一次
不說不知,鍾雪瑩、游學修和吳祉昊的第一齣電影,都獻給了黃修平導演。阿雪回想拍《狂舞派3》時,不太敢跟人交流,寧願默默觀察,如今已累積經驗加上擔正做主角,多了主動跟不同人討論,算是小進步。不過,她直言當面對社交場合感到不太自在或不開心時,仍會選擇離開現場,「以前我會懷疑這樣是否逃避?但素恩也是透過離開,再去尋找自己應該要去哪裡,其實是一個落得自在,尋找契機的方法。」游學修憑《哪一天我們會飛》從登大銀幕,其後在《狂舞派3》客串演記者,他笑言,「黃修平應該好愛我,今次找我演出,我也很愛他,因他在我沒戲拍時,仍然肯找我,給我這麼豐富的演出機會,非常感謝他。」素人吳祉昊笑言,常聽聞拍電影的人很惡,在片場破口大罵,「最驚喜是黃修平原來很好人!」
拍到跌Watt不自知
始終首次拍戲,難免有壓力,吳𧘲昊望著兩位對手笑說:「有比較比相害!」他認真表示,最擔心阻礙拍攝進度,最記得停車場3人相遇的戲,排練只需約4小時,料不到現場竟拍足十幾個小時,「因我要好專注看著別人的嘴,好疲累,拍到跌watt都不知,例如自以為笑容有7分,其實只有是3分,我要令自己笑到14分,都才達到導演的要求。」
身份疑惑 我就是我
Marco跟角色都是自小已安裝人工耳蝸,慣用口語但也懂手語,既是「聽人」也是聾人。戲裡有場角色除下耳機感受失去聽力的情節,感受猶深,「我經歷過聽力較好到現比較差的狀況,看劇本時想不通怎樣演,只想起電影《綠簿旅友》(Green Book)的對白:『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what am I?!』我不是聽人,也不是聾人,我是誰?當去到籃球場拍攝,就發覺我要聲音,才會有安全感,其實聾人不戴耳機也不覺沒安全感,但手語不是我母語,有時詞不達意,口語表達較清晰,我就是我自己,可以口語又可打手語。」
超越聾人的共鳴
游學修在戲裡演以聾人為榮的子信,夢想成為潛水教練,過程不乏挫折,他形容,「子信那挫折是他可做的、應該做的已做了、也做好,但有時有些事沒那麼公平,你會放棄或是繼續找其他出路,相信很多人會有共鳴。」這令人想起他的演員路,身兼演員、編劇、導演和YouTuber於一身,憑《看我》獲提名金馬金像影帝,總算給演員身份一種肯定,「可能不是太多人當我是演員,我在網上看到一些留言,說我的演出有驚喜,所以好開心。」他強調這戲不止是認識聾人文化或手語,無論聾人或聽人都會找到共鳴,「這更是每個人自我認同的過程,或者當遇挫折後如何自處。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曾經迷失的時候,問自己是否應該放棄,我要怎樣走?我算是甚麼人?希望透過這3位年輕人的故事,可分享力量給正感迷惘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