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心痛,就由它痛;想哭,就任它哭吧!」是電影《生前約死後》的台詞,也是馬浚偉(馬仔)與顧美華歷過喪親之痛的肺腑之言。20年前馬仔的母親患癌離世,09年顧美華則在年半內痛失3位至親,至今兩人想起離世的親人仍會落淚;歷過抑鬱症和驚恐症的馬仔慨嘆,社會壓抑令人封鎖情感,唯有直視傷痛,學習與之共存,才是最好的出路;當有天哭,但沒那麽痛,便是成長。文:Grace 圖:林俊源
治愈 也自愈
《生前約死後》是馬仔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改編自他面對喪母之痛的歷程,今年初先以舞台劇形式登場,下周四則以電影版公映。電影情節從昔日母子相處點滴到喪母後患情緒病的狀況都有描寫,好奇一問,一而再自揭傷疤,不痛嗎?「很多時正視傷痛,才是最好的出路,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所有經歷,毋須合埋半隻眼扮睇唔到,懂得輕撫傷疤,便能與傷痛共處。」其實,早在9年前抑鬱症康復初期,馬仔已構思拍電影來紀念亡母,5年前開始動筆,並邀得氣質跟媽媽相似的顧美華演母親,奈何一波三折,多次太痛寫不下去,去年完成劇本才決定搬上舞台。他坦言,「起初好友們和醫生都反對,擔心我情緒病復發,令我有少許動搖,但我有好醫生照料和堅定的信仰,才夠膽面對。」從寫劇本到演繹既是情感抒發,彌補兩母子未完的話,也盼能慰藉天下子女;每場演後座談會的觀眾釋懷分享,成為馬仔和顧美華的安慰,「看後可能有點痛,但痛後會有溫暖,治愈的不是只觀眾,也是自己。」
心穿了洞 怎能不痛?
回想1999年,患癌多年的母親因手術引起併發症而病逝,而這手術為兒子安心才做的,馬仔更錯過最後一面,「我趕到醫院時屍體仍暖,我卻是不懂喊,後來送上山,連我爸也喊,我就是喊不出,終於明白甚麼叫個心穿了個洞,就是空了透了。」自此,他天天以酒精麻醉自己,喝得爛醉才哭得出,陷於自責的深淵,以致患上抑鬱症和驚恐症,即使後來恢復拍戲,也只是以忙碌來忘記傷痛, 8年後才走出抑鬱,「既然無人怪我,點解我仍要怪責自己?其實我在戲裡也問:『阿媽,你有沒有嬲我?』演舞台劇一講呢句就喊到癲咗,我何嘗不想親口問阿媽?雖然我肯定答案跟我寫給美華姐的對白一樣。」至親離世,人生必經,顧美華曾在不足兩年內,經歷胞妹和雙親先後逝世的重擊,她自言戲裡回應兒子的一番話,十分受用,「尤其是『如果你心痛,就由它痛;想哭,就任它哭吧!』現在有時仍會想起父母,若問我痛唔痛?痛!有時想喊,我就由自己喊。」馬仔有感而發,「有時社會太壓抑,情感上封鎖自己,我常說,若朋友唔開心,千祈唔好話『唔好唔開心』,點解唔俾人唔開心?」母親逝世20年,馬仔坦言,「我仍會掛住阿媽,有時也會喊,但不是很痛的淚,那就是成長。」他自言,現已學懂與傷痛共存。
具體呈現驚恐抑鬱世界
早前李珊珊以患者身分開live,分享驚恐症病情,引起各界關注,而身患驚恐症廿年的馬仔,則藉電影版《生前約死後》形象化地呈現抑鬱症和驚恐症的狀況,「電影給我更大發揮空間,運用色調、鏡頭等技巧,呈現不同時空的交流,立體地描繪男主角在媽媽逝世後的精神狀態,以及身邊人想幫又幫唔到的焦急與無奈。」電影還新增了余香凝演的心理醫生和黃定軒演的中學同學兩個角色,讓大眾理解如何與情緒病患者同行,他補充說:「各人有自己的困難,無人有責任明白抑鬱症或驚恐症,別要強迫人完全明白,不過,當有機會傷害自己或別人,便要及早處理。」他笑言,假如天朗氣清,有人卻頻呼好灰,確實教人煩厭,「但如果這是病態,當事人未必自知,別人一句話可能把他推入深淵,所以毋須說太多話,靜靜的陪伴、拍拍膊頭或給個擁抱已足夠。」經過8年抗戰,馬仔雖已走出抑鬱,但驚恐症仍緊隨身後,多次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馬仔對生死看得通透,「我看得很化,明天都可以死得,誰曉得?所以珍惜每一天,盡力做好每件事,而且我爸仍很健康,不能夠令他傷心,所以要跟他鬥健康,一切上帝有安排,我應該無悔!」最後,談到不少人都因社會時局而情緒波動,如何面對?「大家會痛、會唔開心,我也會,怎能不受影響?因為我有信仰,每晚祈禱全然交託,日常我能做的,就是以笑容感染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