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Marvel迷而言,今個4月絕對非同小可,
事關(姑勿論有心定無意)醞釀10年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終於上映。
關於這齣大作的劇情和花邊新聞,行家們已經報道、分析甚至估得非常徹底,正閱讀本文的你,
分分鐘比趕稿中的我知得更多,與其在有限版位寫一些大家可能已經接收過的資訊,
倒不如藉此回顧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MCU)作品在這10年間帶來的影響。
文:AnnLo

因為Nick Fury出現,彩蛋變成了MCU作品的慣例。
彩蛋文化
08年,《Iron Man》上映,當時最令我驚喜的,並非Robert Downey Jr.演Tony Stark有幾入型入格,或者Iron Man副盔甲比漫畫版更有質感,而是片尾彩蛋。以往睇戲,roller一出,好自然會即撇。但因為導演Jon Favreau pat pat痕安排了Nick Fury出現兼講一句:「你以為你是世上唯一的超級英雄?」令我以後睇戲都會等roller出完至肯走。及後有不少非MCU電影都仿效這種做法,但佔大多數都是可有可無。
預告預告片
Trailer的本質就是宣傳電影,但因為MCU作品極之備受fans注目,就連發布Trailer都是一件大事,所以衍生出「預告預告片」,即是電影公司發放trailer前一、兩日,會先製作另一段預告片事先張揚。其他電影公司固然有樣學樣,不過這種安排只限大作。
傳媒呃like
電影公司唧牙膏式的宣傳,除了成功為電影造勢,同時亦造就傳媒呃like。無論是幾張劇照,抑或一條短短約1分鐘trailer,不少行家都會落足眼力尋找當中的蛛絲馬跡,期望從中可找到線索拿拿臨寫稿出po,Captain America新武器、Spider-Man新衫,邊個角色會死等等,無法大膽求證但肯定細心分析,甚至靠估,只因MCU的一舉一動,都是話題。
演員upgrade
因為MCU作品,令多位所謂「二線星」甚至「三線星」紛紛攀上國際影星級別。試想,若非Winter Soldier,你點會認得出Sebastian Stan副尊容(雖則你可能仍然以為他叫Bucky)?「Falcon」Anthony Mackie、「Black Panther」Chadwick Boseman和「Loki」Tom Hiddleston等亦然,不過講到最經典,始終非Robert Downey Jr.莫非,憑著Iron Man,令他由霉到燶一躍成為全球最高收入男星。
奸角搶鏡
以往有不少電影都是陰濕奸角比正氣主角更加搶鏡,電影公司甚至會刻意邀請具分量的影星飾演反派,藉此增加話題。然而Loki的例子則較為特別,當初開拍《Thor》時,Tom Hiddleston和Chris Hemsworth均是剛冒起的新星,但兩人一交手,Loki竟比起Thor更受歡迎,以致及後在《The Avengers》、《Thor:The Dark World》及《Thor:Ragnarok》等都獲得增加戲分。而今次他在《Avengers:Infinity War》中,亦是其中一位關鍵人物。

每逢有大作即將上映,這類「預告預告片」就會在網上流傳。
獨立角色必開3集
MCU的慣例,若為受歡迎的角色製作獨立電影,都會拍足3集湊成一個系列,Iron Man、Captain America和Thor均如是,《Ant-Man》續集《Ant-Man and the Wasp》將於6月上映,可以預期第三集亦會即將開拍,還有《Guardians of the Galaxy》第三集、兩集《Black Panther》及《Spider-Man》,若非Edward Norton拒絕再演《The Incredible Hulk》,可能兩齣續作早就面世。日前Benedict Cumberbatch暗示Dr. Strange或會在《Avengers:Infinity War》中陣亡,莫非《Doctor Strange》會成為「3集1系列」的例外?
Stan Lee
眾所周知,只要是改編自Marvel漫畫的電影,Stan Lee必會在片中亮相,久而久之,fans入場都會留意這位長者會以哪種身份出現,速遞員?的士司機?The Watcher?抑或維園阿伯?

我所指的呃like傳媒,當然包括本報。
Marvel角色一家團聚
早在Marvel Studio籌劃MCU,fans已經夢想幾個電影版權落入其他電影公司手中的角色可以回歸,但同時亦明白到,要Spider-Man、Fantastic Four和X-Men等著名super hero在MCU出現,近乎沒有可能。然而迪士尼施展了本世紀最影響深遠的魔法:掟出524億美元買入21世紀霍士多項資產,當中包括Marvel角色電影版權,又將Spider-Man從Sony手上帶回MCU,終於一家團聚。Fans期待Deadpool、Wolverine及The Thing等在MCU現身的同時,相信亦會明白到,錢真的能夠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帶旺figure市場
香港出品的figure在全球響晒朵,而角色取材往往以美國super hero最受歡迎,Marvel角色更加是銷量保證,尤其是Iron Man,無論任何型號,Mark 3抑或Mark 48,都必定有捧場客。將於《Avengers:Infinity War》中出現的Mark 50,試問fans點會唔買番隻看門口?所以,每逢有super hero電影上映(特別是MCU作品),都是figure廠商搵錢的時機。
建構電影宇宙
MCU的成功,吸引其他電影公司效法,建構電影宇宙,Marvel死敵DC便是一例,可惜結果不似預期,由《Man of Steel》到《Batman v Superman:Dawn of Justice》再到《Justice League》,統統負皮,當中只有《Wonder Woman》稍獲好評。至於那個由《The Mummy》展開的黑暗宇宙,就更加無人再提起。Tom Cruise……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