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0-04-17 04:30:00
日報

世界巨變 疫情對幾個國際大趨勢的影響

分享:
疫情下,全球經濟活動陷停擺。

疫情下,全球經濟活動陷停擺。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各國,全球政經體系受到衝擊,很多評論仍聚焦在對他們國家的影響,如特朗普連任、中美貿易戰、醫療和社福資源等,但我們也不可忽視今次事件對大圍一些的國際大趨勢的潛在影響。具體一些,今次會討論對國家管治範圍、制度差異、全球化等的可能影響。
 

第一項是對「國家」這一物體的想像的改變,換句話講,就是對甚麼是政府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理解的改變。例如同樣面臨經濟衰退,金融海嘯時各國的救市方案都被批評大花筒、增加開支和負債、金融市場不會接受等等,但今次各國推出五花百門的救市措施,甚至有不准收租追債、不准炒人、政府代付開支等等,市場反應卻非常正面,完全不見過往那些批評。當然這是可以解釋的,金融海嘯被視為人禍,而今次疫情被視為天災,但如此大範圍救市仍是前所未見。

這情況以往也出現過,就是二次大戰時,因戰況激烈需要投放大量資源,國家對物資生產和人民生活的管制不斷提高。有些措施,如大量徵兵和製造武器,事後削減,但一些如政府保留動員資源權力、大量發展醫療和公共服務等,則繼續維持並演化為福利社會,直至八十年代才稍為減退。所以現在先例一開,往後政府調動各類資源的權力只會更大。在香港,一向舉著大市場小政府旗幟的港府,也在壓力下推出多種全新救市措施,這會否也改變香港往後的施政方針,值得觀察。

另一個相關的,是對制度差異的看法。疫情之初,很多人看見中國封城,就說西方重視自由不可能做到,中國幾日建成臨時醫院又說西方效率做不到,但現在西方同樣封城,一聲令下就把公共設施改建成臨時醫院。原來西方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們重視自由、民主、法治、資本主義,並不影響國家在緊急狀況下的介入力度,關鍵只在有沒有決心去做。當然整體抗疫效果是另一回事,有些國家動員和封城了,還是很多死亡,但至少從國家有無動員能力這一點上,民主和獨裁的差別未必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大。

同樣的,很多人說從抗疫看到民主和獨裁怎樣怎樣,但可能這也並非決定性。獨裁國家,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民主國家也是,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到最後關鍵的是執政者是否科學地做決定,是否將資訊公開透明,人民是否聽從政府解釋,還有有否未雨綢繆。
 

adblk6

國家進入危難 激發愛國情緒
但有一點有趣的,最近很多新聞都提起,是很多民主國家領導人民望都上升了。這又稱為「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是指國家進入危難時,民眾會愛國情緒湧現,同意應該暫時放下政治分歧,先集中應對困難,有時甚至會有反對派同意加入所謂「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 的情況,如二戰時英國保守黨和工黨合組政府。這也是為何今次和二戰時西方民主國家人民都容許國家權力大幅膨脹。

不過要點出的是這效果能持續多久難料。例如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在美國的支持度都是高開走低,因為時間拖長,大家開始發覺政府可能有處理不當之處。上一任法國總統奧朗德,也是在巴黎恐襲後支持度爆升,由事前廿幾點激增至約五十點,但事後又急速下滑,數個月後已跌至十幾點咁低。所以至少對各國領導人,特別是特朗普連任有何影響,仍未可下定論。至於林鄭,因為港人對「愛國」本身都有爭議,港人亦對疫症此事有自己一套看法,所以無法挑起愛國情緒或聚旗效應。

另一樣大趨勢會影響到的,相信大家都想到,就是全球化。當中國爆發疫情和封城,多國才驚覺自己有那麼多資源和商品是來自同一個發源地,原來是那麼危險。後來疫情擴散,多國發現原來連醫療物資也有這麼多來自中國,大家都覺得是否太靠中國了。而近期中國想藉疫情打輿論戰外交戰卻適得其反,不少外國政府和民眾對中國印象轉差,則更令他們覺得不能有這麼依賴中國這個並非盟友的國家。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是不可能完全停止的,但往後肯定會更加多政治考慮,如將海外投資加重在盟友國,戰略性物資更是必須在國內保留一定生產力等,即使造價會貴一點。

這也會對所謂全球化精英 (Gobal Elites) 構成打擊。首先如上段所講,他們支持的全球化主義本身會受到限制。然後他們那種到處賺錢,有難時卻各自飛的生存模式,亦必然會招人話柄,尤其是今次疫情擴散得這麼快跟這班人周圍飛「播毒」也有關。像筆者看台灣節目,有評論員批評在外僑胞平時交很少稅,有事時卻立即飛回台灣享受便宜醫療,這樣的討論也勢將在其他國家出現。同樣地,那些大公司不只是全球化生產會受影響,他們亦勢將面對更多平日想盡辦法去外國逃稅,有事時又要本國政府救市的指控。

最後大家都感受到的,是新科技的影響。很多人被迫留在家中,上網和看網絡電視的人多了,消費模式也改變了,且不僅年輕人,連較年長者也是。現今社會很多人靠服務業維生,居家網絡消費固然是一種服務業,但所需人手少得多,會否加速很多人害怕的科技發展造成大量工種消失?在家工作,我估計不會完全取代辦公室工作,畢竟很多事是見到人和在公司時比較好做,但一些國際會議是否有必要聚在一起舉行,還有能否更彈性上班等,相信會有檢討。不過只怕有些僱主會覺得可以隨時找到僱員,反而要求更高而已。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