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精神病患者抗拒服藥,因藥物副作用會令患者感不適,如頭暈、腸胃不適及視力模糊等,沙田醫院試行「園藝治療」,讓精神病患者到戶外打理盆栽,呼吸新鮮空氣之餘,並從種植的過程中了解生命的意義。院方指,計劃成效顯著,病人情況有明顯改善,如焦慮等各方面數值均有下跌,故計劃擴展治療範圍。

陸國雄(左1)認為成效顯著。(張逸羲攝)
「園藝治療」概念源自美國園藝治療協會,透過參與種植改善病患者的情況,計劃屬自願參與活動;病人走到戶外感受陽光,又要親力親為澆水、翻土。沙田醫院精神科資深護師陸國雄指,計劃可促進病人自主和獨立能力,病人承擔起照顧植物的責任,為生命賦予動力及希望,可有助減壓和減低病人自我傷害的行為;病人又需要互相合作,各人分擔不同的工作,也可促進社交互動,從而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
邀請67名院友參加
沙田醫院於2016年6至12月實行試驗「園藝治療」計劃,邀請院內67名男院友,每周到醫院設於3樓復康花園參與園藝活動,由於病人通常留院不多於一個月,故他們住院期間約參與3至4次活動,種植如羅馬生菜等較快收成的植物。復康花園的植物主要由精神科護士徐祐榮(圖中)打理,現時種有葡萄、菠蘿等水果及其他花卉。
事前評估比對效果佳
病人參加計劃前,院方會邀請他們先做一次簡單精神評估,評核焦慮、緊張程度等方面,指數由0(最輕微)至7(最嚴重)。陸國雄指,病人參與計劃後,在各方面的數值均有下跌,當中平均焦慮指數由2.6下跌至1.7,而出院後在不預期情況下再入院(少於28天)的個案亦大減,可見成效顯著,故此試驗階段結束後有繼續讓病人參與園藝活動,並正逐步擴展計劃範圍到其他院友,包括老人科等。

參與院友會種羅馬生菜、沙律生菜等植物。(院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