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俊源攝)
社會對院舍兒童及在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注較少。香港兒童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成立的「兒童健康政策監察小組」引述外國研究,有四成至九成半兒童及青少年入住院舍前已有情緒問題,在囚青少年有一項或多項精神健康問題高達81%。小組促請當局為他們提供定期健康篩檢及精神評估,並照顧受審或待判青年的教育需要。
小組引述2013年的英國研究,指出30%至39%的青少年剛被拘留時有身體健康問題,而33%至4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同時小組亦引述美國兒科學會於2011年的研究指,45%至81%在拘留期間的青少年出現一種或多種精神健康問題,反映本港院舍兒童及在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亦值得關注。
基金秘書長王曉莉(圖左)指出,有受審期間或待判的青年被關押並閒置達6個月至3年,期間未獲任何教育或培訓機會,除浪費學習時間,更可能加劇其患上身體及精神疾病的機會;建議兒童或青少年到院舍和懲教院所後首48小時內接受健康檢查,並於一周內提供完整健康檢查和精神評估。
基金主席陳作耘(圖右)更批評本港懲教制度如「19世紀」,建議政府採用外國廣泛採用的「青年司法及公義」概念,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動機,以解決根本問題,同時建立青年人的抗逆力,以防他們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