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第二步「落」階段完成,上月8日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昨早10時26分在月球背面軟著陸,至11時40分更透過「鵲橋」中繼通信衛星,傳回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圖(圖)。這是人類月球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四號預計會在月背進行低頻射電(無線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地形與地質勘察,以及生物實驗,「嫦娥五號」亦預計在今年下半年發射,踏出探月工程第三步「回」,將採集到的月球岩石和土壤送回地球。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及探測車(俗稱「月球車」)組成,其著陸點則為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的馮.卡門環形山。內地傳媒指,由於「目力不能及」,嫦娥四號落月過程由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自動操作,期間所有資料傳送都要靠「鵲橋」中轉,畫面傳送有所延遲,故對地面人員來說,嫦娥四號幾乎是「盲降」,加上月球背面崎嶇不平,著陸區地形高低落差達6,000米,與5年前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著陸時的800米落差,相距甚大,風險亦更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四號將作實驗,求證搭載「罐子」跟隨嫦娥四號「奔月」的蠶卵、馬鈴薯及擬南芥種子,能否透過在月面引入自然光線、種子發芽釋放的氧氣及蠶蟲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完整成長,形成「月面微型生態圈」。
理大合作研製相機系統
香港亦有對探月工程出一分力,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除了曾跟隨嫦娥三號奔月外,今次亦有伴嫦娥四號降落月背,未來應用於嫦娥五號及六號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原理樣機」,亦是兩者共同研製,且雙方將合作生產一部「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料搭載於最早在2020年發射的火星探測系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