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指,治療瘧疾最有效、無併發症的聯合使用藥物「青蒿素」,近年在柬埔寨、泰國等地瘧疾病人身上出現抗藥性,令全球抗瘧疾出現危機,青蒿素發現者、諾貝爾醫學獎中國得主屠呦呦(圖)及其團隊,經過三年多研究後,上月底宣布兩種新治療方案——適當延長用藥時間及更換輔助藥物,有內地傳媒形容這是一項「重大突破」,但屠呦呦團隊成員表示,這只是「階段性進展」。
![(新華社)](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60791291_Vy.jpg?itok=wdQPMPFN×tamp=1739297328)
(新華社)
據悉,屠呦呦及其團隊1972年從青蒿提取出「青蒿素」,並於次年合成出「雙氫青蒿素」(又稱「青蒿素衍生物」),為治療瘧疾提供有效而便宜的特效藥,青蒿素聯合用藥療法至今更已治愈數十億人,惟屠呦呦早在2015年底領取諾獎前已提到,「(青蒿素)耐(抗)藥性問題已經出現」。新華社昨報道,屠呦呦及其團隊上月底在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青蒿素抗藥性研究進展。報道引述團隊成員王繼剛指,青蒿素進入人體後,僅1至2小時就踏入「半衰期」,而臨床推薦採用青蒿素聯合用藥療程為3天,故青蒿素真正殺滅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的時間,只有4至8小時;抗藥的瘧原蟲則趁青蒿素半衰期短而「改變生活周期」或「休眠」,避開「殺蟲期」。
延長療程及換輔助藥
另外,瘧原蟲對有關聯合用藥療法中的輔助藥物,也可能產生抗藥性,導致療法「失效」,故團隊已研究出的兩個方案,包括將3天療程延長至5天或7天,以及更換已出現抗藥性的輔助藥物,有關療效立竿見影。報道又引述屠呦呦指,解決青蒿素抗藥性難題意義重大,有助實現全球消滅瘧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