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楠在彩虹邨開店已有60年。(吳康琦攝)
眼前的老師傳,接過客人的壞錶,隨後純熟地拿起維修工具,專心地「診斷」,不消15分鐘,手錶便「起死回生」。他是彩虹邨李應記鐘錶行的主理人,今年已91歲。李應記鐘錶行是彩虹邨的第一代老店,在邨內屹立已逾一甲子,多年來均由李國楠親自打理。該店所在的金碧樓納入彩虹邨首期重建計劃,縱然感到十分不捨,李國楠還是預計兩年後光榮結業。對他而言,即使將來店舖不在,但人情味永在他心中。
記者:朱慧恩 圖:吳康琦
進入李應記鐘錶行,只見「左眼鏡,右鐘錶」,躺在玻璃櫃裡,一切井然有序。年過九旬的李國楠,是鐘錶行的掌舵人。「隻錶整唔到啊,去李應記啦」李國楠語帶驕傲地說。機械錶、電子錶、掛鐘……任憑物品造工如何精細,都逃不過李國楠的巧手與法眼。縱然年過九旬,李國楠修理鐘錶時只需戴上放大鏡,老花鏡在他的精靈眼睛前,也顯得黯然失色。
李國楠自8歲起跟隨父親學習修理鐘錶。他憶述,當年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家中所經營的生意和財產都被搶光,直至香港重光。「我哋無書讀,又破產。」當時父親便提議李國楠學習修理鐘錶,子承父業。李國楠憶述,當年香港的鐘錶行業發達,競爭激烈,而李氏就以修理鐘錶聞名,更曾經出產自家品牌的鐘錶。
憑著口碑和手藝,李應記的品牌在激烈廝殺的市場中站穩陣腳,名字響噹噹,可謂生意興隆。當年他的父親擁有數間分店,首間店舖就位於上環荷李活道。適逢得知彩虹落成在即,李國楠有意在彩虹邨開一間分店,老顧客紛紛舉手贊成。自此,鐘錶行便落戶金碧樓,服務街坊六十載。
自資到理工學院唸視光資格
店舖除了經營鐘錶買賣和維修生意,亦有提供配眼鏡服務。眼鏡與鐘錶看似「壁壘分明」,但在店內卻和平地一起共存。李國楠表示,進駐彩虹邨後,和當年的外籍房屋經理頗聊得來。他憶述,那位經理擔憂若僅經營鐘錶,生意難以維持;適連當年李國楠參加聖約翰救傷隊,不時被派往醫院實習,「見得多就識,發覺做驗眼呢行都幾得意。」後來,為了取得驗眼的專業資格,李國楠更自資到當年的理工學院唸書,考取視光師資格。
艱難守業 歷五困難時期
「彩虹邨好多人以我為目標,因為間舖由頭到尾都係我做落去。」李國楠說。他笑言:「有人話我『搵咗好多錢,開咁耐發達啦』,當然唔係啦,發達咁易咩。」都說創業難,守業更難。李國楠說,自開業至今,店舖曾經歷過5個艱難時期,包括六七暴動、擠提、沙士、2019社會事件,以及新冠疫情。「當時真係無生意。」老一輩的人,都是挨過來的。「逆來順受,最終都克服到。」
預料兩年後退場
敵過暴動,抵過瘟疫,惜還是挨不過時代巨輪。政府早前公布彩虹邨重建方案,位於金碧樓的李應記將列入首期的重建,亦意味著這間逾60年歷史的老字號將要退場。李國楠說,雖然有人提議他搬舖,但想到年事已高,便索性光榮引退。
「唔捨得就一定唔捨得。」李國楠感慨道。他直言,自己做生意有別他人,「人哋做生意交易完就算,我哋做生意就唔係,有啲人情味,街坊對我幾好。」雖然第一期重建料於2028年開始,但李國楠指,不會待到2028年才離場,「預計兩年後啦。」
門外手製大鐘為鎮店寶 收據似銀票有年代感
李應記鐘錶行內,可用「窗明几淨」來形容,眼鏡和鐘錶各自整齊地在玻璃櫃上列隊,惟原來當年店舖落成時可不是眼前樣子。李國楠憶述,當年曾經歷火災,結果連他的舖面也一併燒掉,故店舖隨後裝修了。
雖然店面與一般鐘錶舖或眼鏡舖無異,但一些物件卻很有年代感,例如開給顧客的收據。這張收據與現代的收據不同,「呢張單是用好古老的方式,以前嘅銀票就係咁樣。」
而要說到鎮店之寶,就要數到門外的那個鐘,其外貌像在火車站看到的鐘。李國楠表示,這個鐘的出現,是李國楠親自策劃,亦有份製作,是店舖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