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算逾2萬青年潛在輟學 機構倡學校及早識別協助
青年輟學有不同原因,近年有人因受疫情時改用網課,影響了學習及社交能力,至今未能適應而因此輟學。協青社昨公布相關研究,推算潛在輟學青年人數佔整體約3.15%,即約兩萬人。機構於2020年起展開為期5年「酷學青年計劃」,為輟學青年提供輔導訓練計劃,協助他們實現個人發展,令參與計劃的雙待青年(待學、待業)減少近一成;建議學校盡早識別和處理潛在輟學個案,為學生創造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環境。
「酷學青年計劃」由置地公司家基金資助,為18歲以下輟學或瀕臨輟學青年,提供3+3輔導訓練計劃,即3個月計劃實踐期及3個月跟進期。在過去4年,計劃共431人參加,當中393人完成計劃,其餘青年因捲入刑事案件、離港等原因無法跟進,75%參加者完成計劃後繼續升學或投身職場發展;而計劃完成前,雙待青年(待學、待業)人數為32.2%,計劃完成後一年,人數下降至13.73%。

協青社公布輟學及高危輟學青年研究報告。(李景玉攝)
協青社公布輟學及高危輟學青年研究報告,引用服務數據推算,輟學青年人數佔整體約3.15%,即約兩萬人,當中60%為15歲以下。協青社估計輟學青年人數仍不斷增加。服務數據亦顯示,學童缺課及輟學原因100%來自學校,包括適應能力、壓力及社交困難等,當中18%與情緒有關,15%緣自家庭問題。
現年15歲的子謙升讀中一時因長期缺課,經學校轉介參加「酷學青年計劃」。他透露,小六時由網課轉為實體課已感壓力,經常擔心與同學相處或欠交功課等問題,升中後更會長期缺課。他指,參與計劃後,透過體驗夜行、跳舞和泰拳等獲得成就感、自信和動力,其後嘗試重返校園,但仍無法處理人際關係。因當時未足工作法定年齡,於是到協青社當義工,負責準備歷奇活動物資及帶領活動,至2024年底入職協青社城市之峰成活動助理。子謙稱透過工作重拾人生目標,望能考取歷奇證書,亦渴望重踏校園,最終可成為社工。陳老師是子謙中學訓輔組主任老師,他指,3年間一直擔任校方與協青社社工之間重要協調者,她認為子謙參加計劃後變得更正面,積極帶領及設計活動,透過計劃尋覓到出路、興趣及專長。
機構指輟學指示應更新
協青社助理總幹事(外展服務)陳嘉玲稱,按現時教育局指引,學生連續缺課7個上課天才算輟學及需向教育局申報。她分享在前線工作時,發現有學生每周會上課數小時,令學校無法申報,故協青社及坊間認為青年因個人、學校、家庭無按學校規定時間上課,應被視為「潛在輟學」。她認為當局可更新對輟學詮釋,及早幫助更多青年。協青社會長黃紹基認為學校及社會需盡早識別和處理潛在輟學個案,社會、學校和個人應採取綜合措施,為輟學青年創造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