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台前總科學助理屈錦城。
香港即將踏入風季,市民要留意天文台有沒有「掛風球」,但天文台已於2002年起,沒有再將俗稱「風球」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實物掛上真正桅杆上,改以各種渠道「發出」訊號。適逢今年是香港採用數字颱風信號100周年,天文台長岑智明透露,將在今年秋冬在全港最後一個懸掛風球的氣象站——長洲氣象站辦導賞團,讓市民了解長洲氣象站歷史及颱風災害,以提高市民防災意識。
導賞團會供市民參觀長洲氣象站歷史室及風球實物,歷史室內詳細記載數字颱風系統的演變、該站的歷史及長洲風災的資料,當中會首次展出1960年10號颱風「瑪麗」吹襲長洲的相關照片及籌款收據。
天文台最初以鳴炮來發出風球警告,1917年起,首次使用數字颱風信號系統,經過多次修訂,到1973年確立現時1號至10號信號的系統。颱風襲港時,工作人員會用絞盤將「風球」掛到超過20米高的桅上,讓市民及船員從遠處也可看到。
「掛波」需留意方向
曾親身嘗試掛風球的天文台前總科學助理屈錦城笑稱,「掛波」最重要的是要懸掛正確的風球;另外懸掛時要注意方向,例如1號風球與3號風球,其實是採用同一個風球標誌,故要留意懸掛的方向是否正確,並配合相應的燈號,讓市民即使在遠處或深夜亦可得知當時的颱風信號。他續稱,風球實物以鐵網製造,重達25公斤,即使後期以電動裝置輔助,普遍要2至3人合力才能掛上,需時約8至10分鐘。隨著科技發展,天文台將「掛風球」變作「發信號」,超過40個信號站陸續關閉,長洲信號站是最後一個懸掛風球的氣象站,亦於2001年停止該服務。
對於日前天文台天氣預報再次失準,岑智明解釋,雷暴預測有許多不肯定性,不易預測,呼籲市民應留意天氣預報的更新。屈錦城亦補充,冀市民諒解因技術所限「天氣預測永遠不會有100分」,但表示天文台已盡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