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觀賞有助培訓醫科生?美國耶魯大學一研究顯示,在利用醫學影像作出診斷的測試中,曾受藝術欣賞相關訓練的醫科生表現較出色;受此啟發的中大醫學院將與中大文物館合作推出「文物觀賞課程」,供有興趣的一年級醫科生報讀,冀提升準醫生的視覺分析、觸感和形狀觀察上的敏銳度,在日後行醫時更深入觀察,作正確判斷。
![趙偉仁(左1)指藝術與外科手術相似,都需要高專注力。 (胡菀彤攝)](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31069357_hP.jpg?itok=4qzpLdMg×tamp=1739281621)
趙偉仁(左1)指藝術與外科手術相似,都需要高專注力。 (胡菀彤攝)
耶魯大學於2013年發表的研究,抽取90名該校醫科生,部分需參加2.5小時的藝術欣賞課程,於參加課程前後,讓學生接受測試,評估他們描述一些皮膚疾病影像時的表現;結果發現,逾六成有參加藝術欣賞課程的學生,在受訓後獲得理想的測試成績,而其餘學生只有約三成測試成績屬理想;而自20年前,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已開創以博物館為基礎的課程,透過訓練醫科生的觀察力,從而提高他們檢測和診斷疾病的能力。
非必修課程不考試
受耶魯大學經驗啟發,中大醫學院與文物館合作,將於2018至19學年推出「文物觀賞課程」,課程時長約3小時,名額約160個,以小組形式進行,屬非必修課程,不設考試。首兩小時,學生先觀察和處理提供的藝術文物,而教員隨後會引導學生描述文物,並進行討論,從而令他們更深入了解文物呈現的訊息,過程與醫生從觀察患者的徵狀作出診斷及制訂治療方案的過程類似。最後一小時,教員會以醫學的圖片向學生解釋如何留意影像的表達。
將為課程教授領導、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常務)趙偉仁教授,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他指,從小學習國畫令他對顏色的敏感度較高,在解讀X光片時亦或會留意到更多細節。他又指,藝術與外科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需高度專注及手眼協調,望學生透過欣賞文物,以助他們日後更懂得觀察和查問病人的徵狀,作出正確診斷,從而給病患最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