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任詠華,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代表王強。(李景玉攝)
被國際科學雜誌《Nature》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第二度在本港舉行,主題是「年度科學盛事 啟迪未來之光」。今屆續設3個獎項,包括「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世界頂尖科學家評選出得獎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得獎名單將於下月16日公布,11月3日舉行頒獎禮。
未來科學大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於2016年,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任詠華表示,期望透過獎項讓大眾認識大中華區的科研實力,大獎周連串活動可以令香港科研氛圍更濃厚,培育更多本地科研生力軍,更可以改變年輕人對做科研會「乞食」的印象。

任詠華期望未來科學大獎能為本地培育更多科研新力軍。(李景玉攝)
港大教授︰不少學系都需跨學科互動
身兼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及化學系講座教授的任詠華又認為,本港需要加強STEM教育,指不少學系都需跨學科互動,如化學系學生要學習藥物的化學反應,不能只有化學底子。
大獎周有一系列活動
大獎周活動由下周二至8月10日「科學點燃青春– 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座談會打頭陣,8月16更會透過北京及香港同步聯線直播2024未來科學大獎得獎者,10月有為期一個月的2024未來科學大獎展覽,11月科學峰會和大獎得獎者更會與青少年對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