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過渡房屋仁濟軒昨舉行動土禮,預計提供212個單位供550人住,明年第三季入伙。項目由原先「水管屋」設計改為傳統方形建築,仁濟稱是考慮到實用性,但仍保留數個「水管型」設計建築物,用作寫字樓或公共設施。
仁濟軒位於海興路及海角街交界官地,將興建2組2層高的過渡性房屋,供2至5人家庭入住,單位亦設有獨立廚廁。動土禮昨由房屋局長何永賢(左三)和仁濟醫院代表主禮。
項目2019年公布時以「水管型」設計,原定2020年入伙。仁濟醫院行政總裁梁偉光解釋,上址屬政府土地,申請時間較長;至於設計改回一般常見方形,則是聽取荃灣區議會意見後,仁濟亦考慮到實用性作出改變,「覺得圓形只是好看,但住進去時帶來很多不便,例如居民買家具很難擺放。」
至於項目今次獲政府批出約1.2億元,較上屆政府批出同一項目的約6,800萬元增大七成,仁濟解釋,由於項目位於市區,建築成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