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團體表示,連場大雨導致泳灘沙粒被沖走,露出下層黑沙。(網上圖片)
耗資約2億元興建的大埔龍尾人工泳灘開放月餘,繼早前出現大量海膽刺傷泳客,再有市民近日發現,水裡出現海毛蟲及坑鯰魚等毒物;關注團體亦留意到,連場大雨導致泳灘沙粒被沖走,露出下層黑沙。學者提醒,容易出現皮膚敏感者應避免挖沙,或轉至泳灘較高位置玩沙。
網民V Wong昨日在Facebook上載多張照片,稱在龍尾泳灘發現靠進食腐肉為生的海毛蟲,以及坑鯰魚屍體,兩者均對人體有毒,網民質疑泳灘水質會否對市民有害。保育團體「龍尾環境教育中心」昨亦表示關注龍尾泳灘沙粒流失問題,並引述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於2013年對該泳灘的評論,候當時稱,龍尾水流弱儼如缺氧魚缸,有利微生物及細菌生存,例如大腸桿菌等,可導致皮膚敏感,並會釋出二氧化硫,可令泥沙變黑,甚至發出惡臭,強調龍尾不適合游泳。

龍尾泳灘出現靠進食腐肉為生的海毛蟲。(網上圖片)
環保署下調水質評級 土拓署稱黑沙外露屬天然現象
龍尾泳灘6月底剛開放時,環保署將其水質評定為最高級的「良好」,但自7月21日至本月2日期間,三次監測的水質調低一級「一般」。該署回覆傳媒查詢時指,下調評級屬於一般泳灘細菌水質的正常變動,並會在大雨過後逐漸回復至正常水平。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查詢時則指,沙粒在大風時會向海移動,海面較平靜則隨浪向陸上移動,能天然填補沙灘,形容為自然現象,而潮退時海牀或會外露,加上沙粒的天然移動,容易被察看到沙面淺層下原身的海牀物質及顏色。

侯智恒早於2013年稱,龍尾水流弱有利微生物及細菌生存。(網上圖片)
侯智恒:補沙無助解決問題
侯智恒今早於電台節目再度評論龍尾泳灘,解釋黑沙屬於海灘的缺氧層,在一般的天然海灘亦會出現,而位處深淺則視乎地理環境和水流。他重申,龍尾泳灘水流緩慢,容易造成缺氧層,認為單靠補沙亦難解決相關問題。他建議,容易出現皮膚敏感的市民,前往龍尾泳灘時不應挖沙,或轉至泳灘較高位置玩沙。本報向康文署查詢會否因應龍尾泳灘出現有毒生物而暫停開放,以及會否採取應變措施,詳見以下報道。
其他相關新聞:

侯智恒稱龍尾泳灘水流緩慢,容易造成缺氧層。(網上圖片)